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高老头 - 高老头读书笔记——被上帝遗弃的人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被上帝遗弃的人
  ——巴尔扎克《高老头》的人物原型与典型性*研究
  巴尔扎克作为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文学观念是用小说来进行社会研究。他认为,“从来小说作家就是自己同时代人们的秘书。”“法国社会将要作历史家,我只能当他的书记。”因此,他在《人间喜剧》中为我们展开了一条历史长廊,塑造了两千多个性*格各异的人物。
  他的作品《高老头》中则出现了很多文学作品的原型,按批判现实主义的定义,便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在我看来,《高老头》中的人物典型则是“被遗弃的人”。
  高老头。高老头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也是被遗弃的典型代表。
  先于《高老头》,莎士比亚在其悲剧代表作《李尔王》中塑造了一个被遗弃的昏君的形象。李尔王有三个女儿,他要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她们,而条件就是让她们表述对父亲的爱。大女儿和二女儿口甜舌滑,骗得李尔的信任,而三女儿则是深沉地爱着自己的父亲,但她并没有用恭维的言辞去取悦父亲,结果遭到李尔的唾弃。他把自己的国土一半分给了大女儿,另一半分给了二女儿,而三女儿则没有任何财产作为嫁妆。然而当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先前把自己对父亲的爱吹得天花乱坠的两个女儿则把父亲当作皮球踢来踢去,而本是国王的李尔反倒无处容身,露宿风雨之中。最后还是三女儿在父亲落难的时候伸出了援手,助他起兵收复国土,可惜以失败告终,而三女儿也死于非命。
  而到了巴尔扎克塑造高老头的时候,作者启用了“极端情|欲模式”,将人物塑造的典型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总的来说,如果将《高老头》仅作为一篇独立的小说,它和《李尔王》有着太多的相同点了。李尔王有三个女儿,而高老头只有两个。然而高老头也有拉斯蒂涅,可以在他落难的时候倾力相助,虽然拉斯蒂涅最后也不免卷入了巴黎上层社会的堕落漩涡。我们可以把李尔王和高老头设为F,把李尔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以及高老头的两个女儿设为B与C,把李尔王的三女儿和拉斯蒂涅设为A。那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原型模式:F把自己的所有资本留给了后代B和C,但B和C则共同将F 遗弃,最后F在落难中得到了A的帮助,然而还是以悲剧收场。可以看出,这是《李尔王》的故事模式,同时也是《高老头》的故事模式。
  在F中,李尔王和高老头有着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的有:1,他们都是作为父亲(Father),是财产的最初拥有者;2,他们的财产所托非人(B和C),最后惨遭遗弃;3,他们都得到了A(assistant)的帮助;4,他们最后都醒悟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5,悲剧的下场。在第1点和第2点中,他们表现得最为相似:同是财产的最初拥有者,同样毫无保留地把财产分给了不该分给的人。而遭受遗弃的方式不同,李尔王虽然一开始还分别在女儿家住,但和高老头相比,他应该是一开始就被彻底遗弃;至于高老头,他把女儿们送进了圣日耳曼的上流社会当贵族夫人,而自己则在伏盖公寓里面过着下层人民的生活。一开始由于他还保有一份比较丰厚的年金,因此他的女儿还和他有着联系。然而每一次他的女儿来找他,无非也是来找他要钱抵债,这使得高老头最后穷困潦倒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他是被逐步遗弃的。在第3点中,他们得到的是不同的帮助,相比高老头,李尔王是幸运的:他有一个忠心的大臣和三女儿的帮助,甚至是法兰西的军力援助。而高老头的身边只有拉斯蒂涅和一个医科学生,总的来说还是拉斯蒂涅对他的帮助比较多。然而拉斯蒂涅对他的帮助,一开始也只是满足了他对女儿的思念,他从拉斯蒂涅的口中得到了两个女儿的情况,尤其是二女儿但斐纳。另一方面就是在他临死的时候,为他送终,替他收尸。而从第4点看来,他们也有很大的不同。同是醒悟,但李尔王醒悟得更早,也醒悟得更彻底,他甚至在三女儿和法兰西王的帮助下,试图收复失地。而高老头则是在将死之时才得以悔悟。他终于知道原来“钱可以买到一切,买到女儿”,他终于明白到了假如自己把家私留着,“她们就会来了,会把她们的亲吻来舔我的脸”。可惜的是这个时候,他说出了一直潜藏心中但一直不敢相信的话后,依然在为自己的女儿申辩,这就是高老头的“极端父爱”。

  在此,我们应该对莎士比亚和巴尔扎克的两种处理方法的不同探究一下原因:为什么李尔王可以到最后反戈一击而高老头却始终在父爱的泥潭中难以自拔?这除了作家个人的风格以外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些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呢?我想也许在作家的思想和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中可以得出答案。首先莎士比亚的思想较巴尔扎克来说比较单一,他纯然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提倡以同情、仁爱、真诚等人文主义原则来同丑恶的现实相对立,表达出他对人文主义理想的信念。而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则是充满了矛盾的。他既是一个中产阶级作家,又对贵族阶级充满了向往,力图跻身贵族的行列。他曾是启蒙思想家的信徒,也接受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也接受封建的教义;他既是唯物主义者,又对神秘主义感兴趣。但是他的现实主义创作观念却是十分明确的,他虽然倾心于贵族的身份,但从现实主义的创作角度来说,他“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在莎士比亚的创作时代,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的阶段,人文主义思想号召解放“人”,因此莎士比亚的创作是以人为中心,是“以人为本”的。他可以看到封建道德的堕落,然而也存留着道德上的希望。到了巴尔扎克的时代,资产阶级节节胜利,封建主义强力反扑,而工人阶级则走上了历史舞台,社会形势变化剧烈,政治体制迅速更迭,阶级关系和力量对比经常出现不稳定的局面。而在这样的形势下,在巴尔扎克看来,没有什么思想是绝对正他确的,因此,也许当“法国历史的书记员”,把看到的一切以现实主义的方法记录下来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因此,他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因此,他用“绝对情|欲”的模式来增加人物的典型性*;因此,高老头的结局则是必然的了。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高老头》中的另外两个人物,伏脱冷和拉斯蒂涅,他们同样具有人物性*格的典型性*。他们的共同特征应该是具有绝对的野心,伏脱冷更是“极端利己主义”的代表。而他们两人的关系,同样可以在先前的作品中找到人物的原型。
  伏脱冷的原型是“引诱者”和“野心家”以及“异类”。从“引诱者”的原型来看,伏脱冷和《圣经》里面的蛇是一样的,蛇引诱夏娃吃禁果,从而被逐出“伊甸园 ”。当然讲到相似点的话,他和弥尔顿《失乐园》里面的撒旦更为相像。弥尔顿塑造的撒旦,既有野心和能力,也是神界的异类。他反叛上帝,起义失败而被打下地狱,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冲破了地狱之门,潜入蛇神,引诱夏娃和亚当吃禁果,导致他们被逐出伊甸园。而另一个和可以作为伏脱冷的人物原型的则是《浮士德》传说中的靡菲斯特。靡菲斯特和上帝打赌,以浮士德的灵魂作为赌注。浮士德和他签订契约,去经历人生。而一旦浮士德满足,他的灵魂就归靡菲斯特所有,他则代替靡菲斯特下地狱。靡菲斯特同样是“引诱者”、“野心家”和“异类”。除此之外,无论是撒旦,靡菲斯特,或是伏脱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或者说是有相似的一面,那就是既有破坏的一面,又有促进改革的一面。和靡菲斯特的以恶来推动善的发展不同,伏脱冷的主要促进作用表现在他对社会的腐朽败德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毫不留情的鞭挞,可以说是“以恶抗恶”了。伏脱冷的典型性*表现在他的极端利己主义以及极端的野心之中。作为一个苦役犯,他为了自己能够获得巨大的利益,不惜引诱拉斯蒂涅走上堕落的道路,来满足自己的目的。这既是可耻的,又是可悲的,其可悲之处在于这种做法是可以被当时巴黎的道德准则所理解的。可以说,作为一个苦役犯,他是被社会遗弃的人;而作为一个野心家,他确实可以被社会理解的人。

  而拉斯蒂涅的原型则是“被引诱者”、“从善良走向堕落”以及“野心家”。作为一个外省的贵族,他有着淳朴的道德观念。然而他在巴黎上的三节课,则把他的人生观彻底改变了。他从一个善良的青年变成了一个以逐利为生的资本家、野心家。他是一个被道德遗弃的人。他如同夏娃被撒旦诱惑一样,被伏脱冷为他指出的前景诱惑。当然,除了伏脱冷以外,鲍赛昂夫人对他的“教导”:让他把别人像驿马一样去骑,除了自己,一切都微不足道。然后,高老头之死为他上了巴黎社会的最后一课。他终于知道了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金钱决定一切,道德微不足道。他和浮士德一样,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虽然他们的价值并不相同,浮士德是追求人类的终极意义,拉斯蒂涅追求的是上流社会的名声和金钱——而走上了魔鬼为他挖好的道路。不同的是,浮士德由于上帝的救赎而幸免于难,没有堕落到地狱;而拉斯蒂涅则彻底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究其不同的原因,也与上述的一样,是由作家所处的时代而决定的。在巴尔扎克的时代,没有人能够得到救赎——欧也妮·葛朗台不能,邦斯舅舅不能,高老头不能,拉斯蒂涅不能,伏脱冷就更不能。
  可以说,在《人间喜剧》的时代,巴尔扎克的所处的社会,正如尼采所言,“上帝已经死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黄色房间的秘密
作者:佚名
章节:87 人气:0
摘要:第一章疑云(1)陈述约瑟夫?胡乐塔贝耶的这段奇妙经历时,我的心情一直都很激动。时至今日,他还在坚决反对我讲出这段仍然留有谜团的不可思议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确实可以称为过去十五年中最为奇妙的悬疑故事。如果不是著名的斯坦森教授最近在晚间杂志《荣誉军团》的一篇文章中提议,我甚至认为大家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件著名的黄色房间案件的全部事实了。 [点击阅读]
黄金假面人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0
摘要:人世间,每隔五十年,或者一百年,要发生一次异常怪的事情。这如同天地异变、大规模战争和瘟疫大流行一样,比人们的恶梦和小说家变的凭空臆想要怪诞得多。人间社会不啻不头庞然巨兽,不知什么时候患上莫名其妙的怪病,脾气会因此变得乖戾反常,不可捉摸。因而,世上往往会突如其来地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关于“黄金面具”的荒唐无稽的风情,兴许可算作这每五十年或者每一百年发生一次的社会疯狂和变态吧。 [点击阅读]
黄金罗盘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这个狂乱的深渊是“自然”的胎盘,恐怕也是坟墓既不是海也不是地,不是风不是火所构成,而是这些元素的纷然杂陈产生了原子,因此必然不断纷争、战乱一直到那万能的创造主把它们用做黑色的材料去建造新世界。那时那深思熟虑的魔王站在地狱的岸边,向那狂乱的深渊观看了一会儿,思虑前去的航程。——约翰?米尔顿《失乐园》第二卷朱维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11月第一版。 [点击阅读]
黑书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不要引用题词,它们只会扼杀作品中的神秘!——阿德利尽管扼杀神秘,杀死倡导神秘的假先知!——巴赫替如梦在甜蜜而温暖的黑暗中趴着熟睡,背上盖一条蓝格子棉被,棉被凹凸不平地铺满整张床,形成阴暗的山谷和柔软的蓝色山丘。冬日清晨最早的声响穿透了房间:间歇驶过的轮车和老旧公车;与糕饼师傅合伙的豆奶师傅,把他的铜罐往人行道上猛敲;共乘小巴站牌前的尖锐哨音。铅灰色的冬日晨光从深蓝色的窗帘渗入房里。 [点击阅读]
黑暗塔之三:荒原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荒原》是长篇小说《黑暗塔》的第三部。这部长篇小说的灵感来自于,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依赖于罗伯特·布朗宁的叙事长诗《去黑暗塔的罗兰少爷归来》。第一部小说《枪侠》说的是罗兰,这个已经“转换”的世界里惟一幸存的枪侠,如何一路追踪并最终赶上了黑衣人,那个名叫沃特的魔法师。当中世界尚未分裂之前,沃特曾虚伪地与罗兰的父亲交好。 [点击阅读]
黑暗塔之二:三张牌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三张牌》是长篇小说《黑暗塔》的第二部。《黑暗塔》的故事灵感在某种程度上来自罗伯特·勃朗宁的叙事诗《去黑暗塔的罗兰少爷归来》(其实这部作品亦受莎士比亚剧作《李尔王》的影响)。《黑暗塔》的第一部《枪侠》,交代了罗兰作为一个“转换”了的世界的最后一名枪侠, [点击阅读]
黑暗塔首曲·枪侠
作者:佚名
章节:68 人气:0
摘要:“对我来说,最佳的效果是读者在阅读我的小说时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去。”——斯蒂芬·金金用他那魔鬼般的手指一拨,所有紧绷的心弦都为之轰响,在一阵惊悸又一阵心跳中,带你进入颤栗的深渊……让我们开宗明义:如果还有谁不知道这斯的为何方怪物, [点击阅读]
黑暗的另一半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砍他,”马辛说,“砍他,我要站在这儿看。我要看血流出来。快点,别让我说第二遍。”——乔治·斯达克:《马辛的方式》人们真正的生活开始于不同的时期,这一点和他们原始的肉体相反。泰德·波蒙特是个小男孩,他出生在新泽西州伯根菲尔德市的里杰威,他真正的生活开始于1960年。那年,有两件事在他身上发生。第一件事决定了他的一生,而第二件事却几乎结束了他的一生。那年,泰德·波蒙特十一岁。 [点击阅读]
黑麦奇案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1.今天轮到索玛斯小姐泡茶。索玛斯小姐是资历最浅、效率最差的打字员。她年纪不小了,面孔温驯多虑,像绵羊似的。水还没开,索玛斯小姐就倒水去冲茶叶,可怜她一向搞不清壶水有没有沸腾。她一生有许多烦恼,这也是其中之一。她倒好茶,将茶杯放在每个茶碟上,各加两片软绵绵的甜饼干。 [点击阅读]
鼠疫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用另一种囚禁生活来描绘某一种囚禁生活,用虚构的故事来陈述真事,两者都可取——丹尼尔-笛福①——①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十八世纪名作家,著有《鲁滨孙飘流记》等。故事的题材取自四十年代的某一年在奥兰城发生的一些罕见的事情。以通常的眼光来看,这些不太寻常的事情发生得颇不是地方。乍看起来,奥兰只不过是一座平淡无奇的城市,只不过是法属阿尔及利亚沿海的一个省城而已。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