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福尔赛世家三部曲1:有产业的人 - 第三卷 第三章 植物园中的幽会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小乔里恩的境遇并不象一个福尔赛家人那样宽裕;水彩画家总要到乡下去走走,寻幽访胜,不这样走动一下,就不能下笔;可是这笔钱他却出不起。
  事实上,他时常弄得没有办法时,只好携着画盒子上植物园去;在植物园里,一张小凳子放在智利松的树荫下面,或者橡胶树背风的一面,他常会画上大半天。
  一位新近看过他作品的画家曾经发表过下列的意见:
  “你的画也可以说是很好;有几张的色调确乎表现出对自然的感受。可是,你看,这些画的题材太分散了;决不会引起人家的注意的。比如说,如果你选择一个固定的题材,象‘伦敦夜景’,或者‘水晶宫①的春天’之类,一连画上许多幅,人家一看就会知道这些画是怎么一回事。这一点非常重要,也不是几句话说得完的。所有在艺术上享盛名的,象克伦姆-斯东或者白里德,他们之所以享名都是靠避免那些人家不熟悉的题材;都是把自己作品限制在一个同样狭窄的范围里,让人家一望而知是他要买的画家。这是谁都看得出的,因为一个收藏家买一张画,总不愿意人把鼻子凑在画布上半天才看出是哪个画的;他要人家一看就能够说出,‘一张福尔赛的精品啊!’拿你来说,小心选择一个人家能够当时就能看上的题材就更加重要,因为你并没有什么特殊独创的风格。”
  小乔里恩站在那架小钢琴旁边听着,微带笑容;钢琴上面一只花瓶插了些干玫瑰叶子——这是园子里唯一的出产——放在褪了色的花缎上。
  他的妻子瘦削的脸上正在怒容满面望着这位说话的人;小乔里恩转身向妻子说:
  “你懂得吧,亲爱的?”
  “我不懂得,”她用她若断若续的声音说,里面还夹着一点外国口音;“你有你的独创风格。”
  那位批评家望望她,谦逊地一笑,就没有再说什么。他跟别人一样,知道他们过去有一段恩爱史。
  这番话对于小乔里恩的影响倒是很深;这种说法和他原来相信的一切都相反,和一切他认为是好的绘画理论都相反,可是有种古怪的内在倾向推动着他违反自己的意志,要他把这些话利用一下。
  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有一天早上小乔里恩忽然起了念头,想要画一批伦敦景色的水彩画。这个念头因何而起连他自己也弄不懂;一直到第二年他把这批水彩画画完,而且卖了一笔好价钱之后,某一天碰到他丢开个人得失而随意涉想的时候,这才被他想起那位艺术批评家的话来,并且从自己的艺术造诣中又一次①一八五一年海德公园大展览会的会场,一八五四年向游人开放。整个建筑是钢骨和玻璃造的。
  证明了自己是个福尔赛。
  他决定先从植物园开始,因为他在这里已经画过不少的画了;他选中那个小人造池的地点,池上这时正飘满象秋雨一样纷纷落下的红叶和黄叶;原来那些园丁虽则想把叶子扫掉,可是他们的扫帚却勾不着。园内其他的部分都扫得相当干净,天天早上扫;大自然下的那些落叶全被他们扫了起来,扫成一堆堆,点上火徐徐烧着,升起芬芳而辛辣的烟气;春天是布谷鸟的叫唤,夏天是菩提花的香气,而秋天真正的征兆便是这些烟了。园丁们的清洁习惯容不了草地上那片金黄色、绿色、红褐色织成的图案。那些碎石子路必须是洁净无瑕,井井有条,既不反映生命的真相,也不显示自然界那种缓慢而美丽的衰谢;然而把王冠踏在脚下,在大地上星星点点铺上没落的繁华,这底下,经过季节的变迁,再从这些里面涌现出撩乱春光的,也就是这种衰谢啊!
  因此每一片叶子,从它振翅和树枝道别,缓缓翻飞落下时,就已经被园丁盯上了。
  可是在小池子上面,那些叶子却安静地浮着,用它们的各种色彩歌颂着上苍,同时日光在上面盘桓不去。
  小乔里恩寻到它们时就是这样。
  在十月中旬的一个早上,他来到园中,发现离他画架二十步光景的长椅上有人坐着,使他心里很不舒服,因为他作画时最怕被人看见。椅子上坐的是一位穿丝绒外褂的女子,眼睛盯在地上。可是在他们中间隔着有一丛正在开花的月桂树,所以小乔里恩就用月桂树做掩蔽,着手装置画架。
  他从容不迫地装着;正象一切真正的艺术家那样,任何事物只要可以耽搁一下自己工作的,你都要注意一下;他发觉自己在偷眼瞧那位不识面的女子。
  跟他父亲从前一样,他很能欣赏一张好看的脸。这张脸长得很美呢!他瞧见一个圆圆的下巴裹在乳白色的褶领里,一张娇嫩的脸,深褐色的大眼睛,温柔的嘴唇,一顶黑宽边女帽罩着头发;身子轻靠在椅背上,跷着腿;裙子下面露出一只漆皮鞋的鞋尖。在这个女子身上的确有种说不出来的娇媚的地方。可是最引小乔里恩注目的还是她脸上的表情,使他联想起自己的妻子来。望上去好象这张脸的主人受到什么巨大的压力,自己抵御不了似的。这使他看了很不好受,心里隐隐引起一阵倾慕和骑士的热肠。她是谁?她一个人在这儿干什么呢?
  两个年轻男子,就是我们在摄政公园常看见的那种特别的鲁莽而兼■觍的类型,上园子里来打草地网球;小乔里恩望见他们带着羡慕的眼光偷眼瞧她,心里很不以为然。一个恋恋不舍的园丁耽在那里就一丛潘巴草做些不必要的活计;他也借此来张一眼。一位老先生,从他的帽子看上去大约是园艺学教授,走这里经过三次,悄悄地上上下下打量她,打量了好久,嘴角带着异样的表情。
  对所有这些人,小乔里恩都暗暗感到生气。这些人她一个都不望,然而小乔里恩敢保凡是有人走这里经过,都会这样悄悄望她。
  有种女人可以使男人看了着魔,她的一颦一笑都给予男人一种快感,然而这个女子长的却不是那样一张脸;她也没有英国那些福尔赛始祖极端珍视的“妖冶”;也不是那种通常在巧克力糖盒子上见到的美人,按说这一种也不差;她也不是那种热情之中寓有圣洁,或者圣洁之中寓有热情的脸,这是室内装饰画和近代诗歌中所特有的;另外还有一类脸,常被戏剧家用来创造那种有趣的然而神经衰弱的,在最后一幕自杀的女性类型,可是她这张脸看上去也不大象。
  就脸模子和肤色来说,就那种迷人的温柔和顺,艳丽然而绝俗的派头来说,这个女子的脸都使他想起提香那张“圣洁之爱”来,他有一张复制品就挂在餐室的碗橱上面。而旦她引人的地方好象就在这种温柔和顺上面,给人以一种感觉,好象只要一施压力她就可以屈服似的。
  她在等什么呢,等哪一个呢,这样默默无言坐着;树上不时东一处西一处落下一片叶子,画眉鸟一个挨一个在草地上昂然走着,身上闪烁着秋霜。
  后来她一张娇媚的脸变得着急起来,小乔里恩四面环顾一下,看见波辛尼穿过草地大步走来,在他心里引起几乎象是情人的妒意。他怀着好奇心留神看两个人会面,会面时眼中的神情,和握手握得那样久。两个人靠在一起坐下,尽管表面上竭力做得庄重,但是身子却紧紧挨着。他听见两人叽叽咕咕讲得很快;可是听不出他们讲些什么。

  他自己是过来人!这种半公开的约会,等的时间那样长,会面的几分钟又不能尽情欢畅;这在违反礼教的爱人中间常感到的刑罚一样的焦急和伫盼;这些滋味他都尝到过。
  可是一个人只要把这两张脸看一眼,就可以看出这绝不是那种使时新男女如痴如狂的暂时事件;绝不是那种突如其来的食欲,一醒来时狼吞虎咽,六个星期不到就重又吃饱睡觉了。这是真正的爱情!这就是他自己过去碰到过的!这里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波辛尼在那里央求,她坐着看草地,神气是那样安静、那样温柔和顺,然而绝对打动不了。
  这样一个娟娟弱质,这样一个绝不会为她自己采取任何行动的女子!象波辛尼这样的男子能不能把她带走呢?她已经把整个的心交给他,而且会为他死,但是可能绝对不会跟他私奔!
  小乔里恩好象能听得见她说:“可是,心肝,这要毁掉你的一切的!”因为他自己就亲切体验到,每一个这样女子的内心深处都怀有那种椎心的恐惧,深怕自己成为自己所爱的人的累赘。
  他不再窥望他们了;可是他们温柔而急剧的谈话传进他耳朵里来,同时传进他耳朵里的还有一只鸟儿期期艾艾的歌唱,象在竭力回忆它春天唱的调子:欢乐呢——还是悲剧呢?哪一个——哪一个?
  两个人的谈话慢慢停下来;接着是长时间的沉默。
  “这把索米斯置于何地呢?”小乔里恩想。“人家还当作她担心欺骗自己丈夫是犯罪的行为!他们简直不懂得女人的心理!她是饿久了,在吃东西——在她这是报复!愿上苍保佑她——因为索米斯也要报复的。”
  他听见一阵绸衣服的簌簌声,从月桂树后面窥望出去,看见两个人走了,暗地里手搀着手.
  老乔里恩在七月底就带了自己孙女儿上瑞士去;这一次上瑞士(这是他们去的最后一次),琼的健康和心情都大大的复原了。在各处旅馆里——旅馆里住的都是英国的福尔赛之流,原因是老乔里恩就是受不了“那班德国人”,他对一切外国人都这样称呼——在各处旅馆里,由于老乔里恩是那样仪表堂堂,而且显然很有钱,而她又是老乔里恩的独养孙女,人们对她都很尊敬,她并不随便跟人家交往——琼一向就不随便跟人交往——可是却结识了几个朋友,尤其是在龙河谷结识了一个肺病生得快要死的法国女孩子。
  琼当时就下决心不让她死;在策划和死神对抗的运动中,她自己的愁肠不觉忘了大半。
  老乔里恩留心看着这个新形成的亲密友谊,一面感觉宽慰,一面又不以为然;从这件事情上又一次证明琼的一生将要花在那些“可怜虫”的身上,这使他很着急。难道她永远不会交些真正于她有益的朋友,或者做些真正于她有益的事情吗?
  “跟一批外国人勾搭上”,这就是他的看法,可是从外面回来时,他却时常挟些葡萄或者玫瑰花,笑眯着眼睛,殷勤地把来送给这位“马姆赛儿”①。
  九月快完的时候,尽管琼心里不愿意,马姆赛儿维高尔在圣路可那家小旅馆里——是人家把她送去的——断了气;琼对这场失败深深感到痛心,所以老乔里恩携她上了巴黎。在巴黎看了“米罗维妮丝”雕刻和“马黛兰”教堂,琼总算排遣了愁怀,所以到了十月中旬两个人回到伦敦来时,老乔里恩认为这次疗养已经收效了。
  可是丧气的是,他们才在斯丹奴普门安顿下来,老乔里恩就看出她又恢复了原来的那种呆呆出神的样子。她时常坐在那里眼睛瞪得笔直,手支着下巴,就象北方神话里的小精怪,样子又是狰狞又是专注,而在她的周围,新装上的电灯把那座大客厅照得通亮;客厅里的墙壁用锦缎一直糊到画线,塞满了从拜波—布尔白里铺子里买来的家具。一面大金边镜子,镜子里面照出那些德莱斯登的瓷人儿,许多胸脯发达的女人,膝上各抚摸着一只心爱的绵羊,许多穿绑腿裤的年轻男子坐在她们脚下;这些还是老乔里恩做单身汉时买的,在那些艺术趣味低落的日子里,他对这些瓷人儿非常珍视。老乔里恩原是个思想最开通的人,在所有福尔赛家人中间,他比谁都跟得上时代,然而他永远忘记不了这些瓷人儿是他从乔布生行里买来的,而且花了一大笔钱。他时常跟琼谈起,带着一种失望之余的轻蔑说:
  “你这个人才不会喜欢这些瓷人儿呢!这些都不是你跟你那些朋友喜欢的破烂货,可是却花了我七十镑钱!”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当他有充足的理由认为自己的爱好是恰当时,决不随俗转移。
  琼回家来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上悌摩西家去。她硬跟自己说,她有责任去看看悌摩西,跟他谈谈这次旅行的见闻,给他解解闷;可是事实上,他所以上悌摩西家去是因为自己明白到只有在悌摩西家里可以在闲聊中,或者用什么转弯抹角的问题,挤出一点波辛尼的消息,除了这里没有第二个地方。
  她们很亲热地接待她:她祖父可好?自从五月里来过一次,还没有来看过她们。悌摩西叔祖身体很不好;那个扫烟囱的人在他的卧房里闯了一个大乱子;这个笨货把煤灰都扫下来了!这事使她叔祖很是生气。
  ①法文Mademoiselle,意为”小姐”。
  琼坐在那里有大半天,深怕她们要讲起波辛尼,然而又热烈地盼望她们讲起。
  可是史木尔太太却莫明其妙地慎重起来,慎重得人都瘫痪了;她一个字都不透露出来,也不向琼问起波辛尼的事情。琼情急之下,终于问到索米斯和伊琳在不在伦敦——她还没有去看望他们呢。
  回答她的是海丝特姑太:哦,对了,他们在伦敦,根本就没有出门。
  好象房子出了一点小麻烦。琼当然已经听到说了!她还是问问裘丽姑太罢!
  琼转身望着史木尔太太;史木尔太太在椅子上坐得笔直,两只手紧握着,脸上布满无数的小肉球。琼望着她,她却老不答话,保持着一种古怪的沉默;等到她开口时,她问的却是琼住在山上那些旅馆里时穿不穿睡袜,想来夜里一定是很冷呢。
  琼回答说她晚上不穿,她最恨这种不透气的东西;就站起身来走了。在琼看来,史木尔太太慎重选择的沉默要比她可能讲的任何话还要其兆不祥。
  半个钟点不到,琼已经从郎地司方场的拜因斯太太嘴里把事实真相套了出来,索米斯为了房子装修的事情已经向波辛尼提出控诉了。
  古怪的是,琼听到消息不但不着急,反而心情为之一慰;好象从这场争端中望见自己的新希望似的。她探悉这件案子大约在一个月内就要开庭,波辛尼好象不大有什么指望胜诉,简直没有。
  “我就想不出他会有什么办法,”拜因斯太太说;“这事对他非常之糟,你知道——他没有钱——过得很窘。而且我们也帮不了他,我敢说。听说那些放款的人非要有抵押品才借钱给他,他抵押品又没有——一点儿都没有。”

  拜因斯太太的身体近来又更加发福了;她的秋季团体活动正忙得热闹,书桌上慈善会的节目单散得到处都是。她会意地望着琼,睁着两只鹦鹉灰的圆眼睛。
  多年后,拜因斯夫人(拜因斯后来因为造了那所公共艺术博物院封为从男爵;这座博物院给了那些官吏很多饭碗,可是给那些劳动阶级很少的快乐,而这所博物院本来是为了他们办的。)还时常想起这个女孩子一张年轻而专注的脸一时涨得飞红——她一定是看出眼前的事情大有希望——连笑的样子也忽然变得可爱了。
  这种改变,就象一朵花突然开放,或者经过漫长的冬季第一次照出阳光似的,既生动而且动人;这幕情景,以及这下面发生的一连串事情,时常在拜因斯夫人想着最要紧事情的时候,莫明其妙地而且不在时候上,闯进拜因斯夫人脑子里来。
  小乔里恩在植物园里撞见的那次幽会也就是在同一天下午;在同一天,老乔里恩上鸡鸭街的福尔赛-勃斯达-福尔赛律师事务所走了一趟。索米斯不在,上苏摩赛特大楼①去了;勃斯达正关在那间旁人进不去的屋子里,埋头在许多文件中间;把他放在这样一间屋子里是一个很贤明的措施,这样子他就可以指望他竭力多做些工作;可是詹姆士却坐在事务所的外间,一面啃指头,一面忧伤地翻阅着福尔赛控告波辛尼的申诉书。①苏摩赛特大楼是许多政府机关,包皮括税局的所在地。
  这位精神正常的律师对于这里的“微妙”论点仅仅感到一种额外的恐惧,觉得至多引起一些虚惊,使人看了好玩罢了;他的道地的实际头脑告诉自己,如果他本人是法官的话,他就不大会理会这一点。可是他却害怕这个波辛尼会宣告破产,那样的话,索米斯就仍旧得拿出钱来,另外还要付讼费。而在这种有形的恐惧后面,始终还存在着那种无形的烦恼,潜匿在那里,错综复杂,若隐若现,非常之丑,就象一个噩梦一样,而这件讼案只不过是这个噩梦的一个表面看得见的征象而已。
  老乔里恩进来时,他抬起头,说:“好吗,乔里恩?好久不看见你了。他们告诉我,你上瑞士跑了一趟。这个小波辛尼,自己把事情搞得一团糟。我早知道会是这样的!”他把文件拿出来,惶惑而忧郁的样子望着自己的老哥。
  老乔里恩不声不响看着文件;他看着时,詹姆士眼睛望着地板,一面啃着指头。
  老乔里恩看到后来把文件一掼,文件拍的一声落在一大堆“有关朋康姆,已故”的供状中间;这堆供状就是那件“佛莱尔控诉福尔赛”讼案的许多附件之一,就象一株有出息的母树分出许多枝丫来一样。
  “我不懂得索米斯是什么意思,”他说,“为了几百镑钱闹成这个样子。我还以为他是个有产业的人呢。”
  詹姆士长长的上嘴唇气得直抽;他不能容忍自己的儿子在这种地方受到人攻击。
  “并不是为的钱——”他说,可是眼睛正和老哥的直率、尖锐而严正的眼光碰上,就不再开口了。
  一阵子沉默。
  后来还是老乔里恩开了口,一面捻着胡子,“我来拿我的遗嘱的。”
  詹姆士的好奇心立刻引起来,在他的一生中,恐怕没有比一张遗嘱更使他兴奋的了;遗嘱是对于财产的最高处置;一个人手里有多少财产,这是最后的一张清单;他究竟有多少身价,除了这个再没有别的话可说了。他按一下电铃。
  “把乔里恩先生的遗嘱拿来,”他向一个神情急切、深暗头发的小职员说。
  “你预备修改一下吗?”同时在他的脑子里掠过一个念头:“哎,我有没有他一样多呢?”
  老乔里恩把遗嘱放在贴胸口袋里,詹姆士懊丧地扭动着两只长腿。“他们告诉我,你近来置了几处很好的产业呢,”他说。
  “你这个消息不知道从哪里得来的,”老乔里恩毫不客气地回答他。“这个案子几时开庭?下个月?我真弄不懂你们是什么意思。这是你们自己的事情,当然由你们去管;不过如果要听我说的话,我看还是在外面了结的好。再见!”他冷冷地握一下手,就走了。
  詹姆士一双瞠得笔直的青灰眼睛环绕着什么隐秘的焦灼的影子转,又开始啃起指头来了。
  老乔里恩把遗嘱带到新煤业公司,在那间没有人的董事室里坐下来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拖尾巴”汉明斯看见董事长坐在那里,就把新矿长的第一个报告送进来;老乔里恩严声厉色地把他顶了回去,弄得这位秘书脸上很下不去,但仍旧庄严地退了出去;随即把那个管股票过户的小职员叫来臭骂了一顿,骂得那小职员不知怎么办是好。
  象他这样一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到这里办事处来自封为王,可不是——他妈的——他(拖尾巴)看得惯的。他(拖尾巴)当这儿办事处头儿已经有不少年了,象他这种小伙子恐怕连数都数不过来,如果他认为自己把事情全部做完了,就可以坐在那里什么事情不做的话,那么他就不姓汉明斯(拖尾巴),诸如此类的话。
  在那扇绿呢门的另一面,老乔里恩坐在那张桃花心木和皮面的长桌子面前,一副粗边的玳瑁眼镜——眼镜脚已经松了——架在鼻梁上,手里的金铅笔沿着遗嘱上每一句话移动着。
  遗嘱的内容很简单;有些遗嘱上面常有些小笔的慈善捐款和遗赠,不但看了叫人讨厌,而且使一个人的财产化整为零,连晨报上登载的那一小段关于十万镑富翁逝世的消息都显得不够神气了;在这张遗嘱上,这些东西全没有。
  内容很简单。只有两万镑是赠给他儿子的,“其余任何财产,不论动产或不动产,或兼有动产与不动产性质之财产——设定信托,将属于或出于这些财产的出息,如房租、年产、红利、利息付给我上述的孙女琼-福尔赛或她的让受人,终她的生年,由她独自使用、支配等等.而自她死亡或去世之后,应如该琼-福尔赛以她的最后遗嘱和遗言证书或是属于遗嘱、遗言证书或遗言的处分书性质的任何书据,尽管她是处在有在世的丈夫保障之下的地位,悉依这种书据所载的主旨、目的、用处,一般地都尽量按照这种书据所指定的样子、办法、方式,设定信托,将上面最后提到的土地、传袭的一应产业、宅地、款项、股票、投资和担保品等,或在当时即作为财产,或即代表这些财产的东西,调度、委任、或为转让、给与以及处分之,这些书据须是她依法具立、签字和公告的。倘是项书据等.但是经常地必须.”诸如此类,一共是七张对开本大小的简明扼要的叙述。
  这张遗嘱是詹姆士在他事业最发达的那些年头里草拟的。他差不多把一切意外的事情都预见到了。老乔里恩坐在那里把遗嘱看上大半天;后来从格架上取了半张纸,用铅笔写下一段长长的附注;然后把遗嘱放在怀里扣上,命人给他叫好一部马车,坐马车到了林肯法学院广场的巴拿摩—海林法律事务所。杰克-海林已经去世,可是他的侄儿还在事务所里,所以老乔里恩跟他关起房门来谈了半个钟点。

  他把马车留在外面,出来之后,就告诉车夫上威斯达里亚大街三号去。
  他感到一种异样的、迟缓的满足,好象在跟詹姆士和那个有产业的人作对上打了个大胜仗似的。他们从此再没有办法刺探他的私事了;他刚才已经取消了他们保管他的遗嘱的委托;他自己的事情全部都不交给他们管,全拿来交给小海林,而且他委托他们的他那些公司里的生意也要取消。如果索米斯真正是那样一个有产业的人,一年少个千把镑应当在他也算不了什么;想到这里,老乔里恩那部大白胡子下面的嘴狰狞地笑了。他觉得自己的行事正符合公平报复的原则,完全是应该的。
  就象逐渐摧毁一棵老树的那种潜在的内部腐蚀作用一样;老乔里恩在自己的幸福上、意志上、个人尊严上所受到的创毒也在迟缓地、稳步地在剥蚀着那代表他的人生观的华厦。生命把他的一面逐渐磨掉,终于使他象那个他身为家长的家族一样,失掉了平衡。
  当他坐在车子里朝北驶向他儿子的家里时,他方才发动的这种新的处理财产办法,在他的脑子里看上去隐隐约约就象是一记惩罚,针对着那个在他看来就以詹姆士父子为代表的家族和社会。他已经把财产归还给小乔里恩,而归还给小乔里恩却给他私心渴望的报复以一种满足——他要报复时间老人,报复苦痛,报复干涉,报复这个世界在十五年中加在他独养儿子身上的一切没法计算得清的全部打击。在他看来,这种新决定正是重新贯彻自己坚强意志的一种方式;正可以逼使詹姆士,和索米斯,和自己的族人,和一切潜在的广大福尔赛——这些人是一道巨流,在冲击着他自己孤立的、顽强的堤坝——不得不承认,而且永远承认,事情要听他的。想来自己终于会使这个孩子比詹姆士那个儿子,那个有产业的人,更加有钱得多,心里真觉得好受。把钱给小乔真是好受,因为他本来爱自己的儿子啊。
  小乔里恩夫妇都不在家(老实说小乔里恩还没有从植物园动身呢),可是那个小女佣告诉他,说男主人就要回来了。
  “先生,他总是回来吃茶的,为了跟孩子玩。”
  老乔里恩说他等一下,就在那间褪了色的破落客厅里耐心耐气地坐下来;客厅里那些夏天用的花布椅套已经卸掉,椅子和长沙发的破烂相就全部显露出来。他巴不得把两个孩子找来;叫他们靠在自己身边,柔软的身体抵着他的膝盖;听乔儿喊:“哈罗,爷爷!”并且看他奔上来;感到好儿软绵绵的小手悄悄摸上来,碰到他的面颊。可是他不肯。他这一次来有一件庄严的事情要做,非要等做完,决不玩。他一个人涉想,怎么只要自己的笔头动那么两下就可以使这座小房子里的一切改观,恢复它原来显然缺乏的那种世家气派;他可以把这些房间,或者什么更大的房子里的别些房间,摆满了从拜波—布尔白里店里买来的艺术精品;他可以送乔儿去上哈罗中学和牛津大学(他儿子上的是伊顿中学和剑桥大学,他对这两处学校已经失去信心了);他可以让好儿受到最好的音乐教育,这孩子在音乐方面很可以造就得。
  这一幕幕情景纷纷呈现在他眼面前,使他的胸怀一畅;就在这时候,他起身站在窗口,望着外面那片狭长的小园子;园内那棵梨树还没有到深秋已经叶子落尽,在秋天下午逐渐凝聚的暮霭中耸着枯瘦的枝子。小狗伯沙撒在园子的那一头走动着,尾巴翻上来,紧贴着自己黑白相杂的毛松松的脊背,一面用鼻子嗅着花草,每隔这么一会儿就用腿抵着墙壁撑一下身体。
  老乔里恩涉想着。
  现在除掉给人东西外,还有什么快乐呢?然而一定要能找到一个对象——你自己的一个亲骨肉——对你给的东西懂得感激,那样子给起来才舒服!把东西给那些跟你没有关系的人,给那些你不负任何抚养责任的人,就得不到这种满足!这样的施与是违反自己一生的信念和行事的,是辜负自己一切创业的艰难,辛勤的劳动,和平日那样省吃俭用的;是否定那个伟大而骄傲的事实,那就是:和过去千千万万的福尔赛一样,和现在千千万万的福尔赛一样,和将来千千万万的福尔赛一样,他在世界上创立了,并保持了自己的家业。
  而当他站在那里,望着下面月桂树蒙上煤灰的叶子,那片满是黑斑的草地,和小狗伯沙撒的动作时,这十五年来因为被剥夺掉合法享受而尝到的痛苦全想了起来;在他的心里,创痛和下面即将到来的甜蜜完全融汇在一起。
  小乔里恩总算回来了,对自己的作品甚是得意,而且由于在室外耽了好几个钟点的缘故,精神很好。一听见自己父亲就在客厅里,他赶快问自己妻子在不在家,听到女佣告诉他不在家时,才松一口气。他随即把画具等小心放在那张小衣橱里收好,就走进客厅。
  老乔里恩以他特有的那种果断派头,一上来就谈正题。“我已经把遗嘱改过,小乔,”他说。“你以后可以过得宽裕些了。我即刻拨给你一千镑一年。我死后,琼可以拿到五万镑,其余都是你的。你那只狗把花园都搞糟了。我是你的话,决不养狗!”
  小狗伯沙撒正坐在草地中间,检视自己的尾巴。
  小乔里恩望望小狗,可是望得迷迷糊糊的,原来自己的眼睛湿了。
  “你的一份总不会少过十万镑,孩子,”老乔里恩说;“我觉得还是让你知道的好。我这样年纪没有多久好过了。以后我也不想再提。你妻子好吗?替我问候她。”
  小乔里恩把一只手搁在父亲肩膀上;两个人都没有说话,这件事就算结束。
  把父亲送上马车之后,小乔里恩回到客厅里来,就站在刚才老乔里恩站的地方,望着外面的花园。他竭力想揣摩这件事对于他全部影响,而且,由于他也不免是个福尔赛,一片财产的远景在他脑子里开展出来;他过的这么多年的半节约生活并没有泯灭掉他的本性。他抱着极端实际的态度,想到旅行,想到给自己妻子买些什么衣服,想到两个孩子的教育,想到给好儿买匹小马,以及其他种种;可是在这样涉想当中,他仍旧想到波辛尼和他的情妇,和那只画眉鸟期期艾艾的歌唱。欢乐呢——还是悲剧呢?哪一个?哪一个?
  已往的那些日子又象在眼前了——那些生动的、痛苦的、热情的、神奇的日子是金钱买不到的,而且那种炙热的甜蜜是什么都换不回来的。
  他妻子回来时,他一直走到她眼前,把她抱在怀里;有大半天他站着不作声,眼睛闭上,紧紧搂着她;他妻子望着他,眼睛里是一副诧异、喜悦而疑惑的神情。
或许您还会喜欢:
司汤达中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我出生在罗马一个显贵门第。我三岁时,父亲不幸去世、母亲尚年轻,立意改嫁,托一个无子女叔父照管我的学习。他高兴地、甚至是迫不及待地收留了我,因为他想利用他的监护人身份,决定把他收养的孤儿,培育成一个忠于神甫的信徒。对于狄法洛将军的历史,知道的人太多了,这里就用不着我赘述。将军死后,神甫们看到法国军队威胁着这个宗教之国,便开始放出风,说有人看到基督和圣母木头塑像睁开了眼睛。 [点击阅读]
吉檀迦利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冰心译1你已经使我永生,这样做是你的欢乐。这脆薄的杯儿,你不断地把它倒空,又不断地以新生命来充满。这小小的苇笛,你携带着它逾山越谷,从笛管里吹出永新的音乐。在你双手的不朽的按抚下,我的小小的心,消融在无边快乐之中,发出不可言说的词调。你的无穷的赐予只倾入我小小的手里。时代过去了,你还在倾注,而我的手里还有余量待充满。 [点击阅读]
名人传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0
摘要:《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又称三大英雄传。《贝多芬传》: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 [点击阅读]
吸血鬼德古拉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东欧,一四六二年自从她的王子骑马出征后,伊丽莎白王妃每晚都被血腥恐怖的恶梦折磨。每一夜,王妃会尽可能保持清醒;然而等她再也撑不住而合眼睡去后,她很快便会发现自己徘徊在死尸遍野、处处断肢残臂的梦魇中。她又尽力不去看那些伤兵的脸——然而,又一次,她被迫看到其中一人。永远是他那张伤痕累累的囚犯的脸,然后伊丽莎白便在尖叫声中醒来。 [点击阅读]
呼吸秋千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我所有的东西都带在身边。换句话说:属于我的一切都与我如影随行。当时我把所有的家当都带上了。说是我的,其实它们原先并不属于我。它们要么是改装过的,要么是别人的。猪皮行李箱是以前装留声机用的。薄大衣是父亲的。领口镶着丝绒滚边的洋气大衣是祖父的。灯笼裤是埃德温叔叔的。皮绑腿是邻居卡尔普先生的。绿羊毛手套是费妮姑姑的。只有酒红色的真丝围巾和小收纳包皮是我自己的,是前一年圣诞节收到的礼物。 [点击阅读]
呼啸山庄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0
摘要:夏洛蒂和传记作者告诉我们,爱米丽生性*独立、豁达、纯真、刚毅、热情而又内向。她颇有男儿气概,酷爱自己生长其间的荒原,平素在离群索居中,除去手足情谊,最喜与大自然为友,从她的诗和一生行为,都可见她天人合一宇宙观与人生观的表现,有人因此而将她视为神秘主义者。 [点击阅读]
命案目睹记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在月台上,麦克吉利克蒂太太跟着那个替她担箱子的脚夫气喘吁吁地走着。她这人又矮又胖;那个脚夫很高,从容不迫,大踏步,只顾往前走。不但如此,麦克吉利克蒂太太还有大包小包的东西,非常累赘。那是一整天采购的圣诞礼物。因此,他们两个人的竟走速度是非常悬殊的。那个脚夫在月台尽头转弯的时候,麦克吉利克蒂太太仍在月台上一直往前赶呢。当时第一号月台上的人不挤,本来没什么不对。 [点击阅读]
哑证人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埃米莉-阿伦德尔——小绿房子的女主人。威廉明娜-劳森(明尼)——阿伦德尔小姐的随身女侍。贝拉-比格斯——阿伦德尔小姐的外甥女,塔尼奥斯夫人。雅各布-塔尼奥斯医生——贝拉的丈夫。特里萨-阿伦德尔——阿伦德尔小姐的侄女。查尔斯-阿伦德尔——阿伦德尔小姐的侄子。约翰-莱弗顿-阿伦德尔——阿伦德尔小姐的父亲(已去世)。卡罗琳-皮博迪——阿伦德尔小姐的女友。雷克斯-唐纳森医生——特里萨的未婚夫。 [点击阅读]
哭泣的遗骨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初、高中的同班同学——现在长门市市政府下属的社会教育科工作的古川麻里那儿得知了这一消息。麻里在电话里说:“哎,我是昨天在赤崎神社的南条舞蹈节上突然遇到她的,她好像在白谷宾馆上班呢。”关于南条舞蹈的来历,有这么一段典故,据说战国时期,吉川元春将军在伯老的羽衣石城攻打南条元续时,吉川让手下的土兵数十人装扮成跳舞的混进城,顺利击败了南条军。 [点击阅读]
喧哗与骚动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出生在南方一个没落的庄园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参加过加拿大皇家空军。复员后,上了一年大学,以后做过各种工作,同时业余从事写作。他最早的两本小说是当时流行的文学潮流影响下的作品,本身没有太多的特点。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