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东方快车谋杀案 - 第八章阿巴思诺特上校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第八章阿巴思诺特上校
  波洛微微一惊,抬起头来,目光正与焦急的鲍克先生相遇,便滑稽地眨了眨眼。
  “啊,亲爱的朋友,”他说,“瞧,我果真成了所谓的势利眼了!头等车的人那原是我们首先要会见的呀。下一个我们就会会那位英俊的阿巴思诺特上校吧。”
  一旦发现这位上校的法语实在不行,波洛就用英语与他交谈。问过姓名、年龄、家庭住址以及确切的军衔。波洛接着问他:“你这是从印度回家休假──我们称之谓军休──的吧?”
  阿巴思诺特上校对这帮外国佬的怎么称呼之类并不感兴趣,他用道地的英国式的简短回答答复:
  “是。”
  “可是,你不坐邮般回家?”
  “是的。”
  “为什么?”
  “出于我个人的原因,才选择陆路。”
  “这就是,”他的神情好象是在说,“给你的回答,你们这群多管闲事的小猢狲。”
  “直接从印度来的?”
  上校又冷冷地回答:“为了游览迦勒底人的发祥地,在那儿逗留了一夜,在巴格达跟A?O?C一起住了三天,他碰巧是我的一位老朋友。”
  “在巴格达逗留了三夜。据我所知,那位年轻的英国姑娘,德贝汉小姐也是从巴格达来,也许你们是在那里相遇的吧?”
  “不,不是。我首次遇见她是从基尔库克到纳希本的火车上。”
  波洛把身子向前一探,此刻他变得更加谆谆善诱,而且稍微带了点不必要的外国味儿。
  “先生,我想提醒你,你和德贝汉小姐是车上仅有的两位英国人。我以为有必要问问你们彼此的看法。”
  “太无聊了。”阿巴思诺特上校冷冷地答道。
  “可不能这么说。你要知道,这一谋杀案很可能出自女人之手。被害者被刺了至少十二刀。哪怕是列车长也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女人干的’。那么,我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呢?对那些坐伊斯坦布尔──加来车厢的全部女旅客都得聊几句──美国人称之谓‘看望一下’──但是要判断英国女人是委难的。她们都很含蓄,所以我指望你,先生,能以公正为重。这位德贝汉小姐是个什么样的人?对她你知道些什么?”
  “德贝汉小姐,”上校有点激动,“是位女士。”
  “啊!”波洛显得很满意,“如此说来,你认为,她跟这案件并无牵连了。”
  “这种看法荒谬之极,”阿巴思诺特上校说,“那个男人跟她素不相识──她从未见过他。”
  “是她告诉你的吗?”
  “是的。他那模样立刻就使她讨厌。要是你认为这是出自女人之手(依我看,毫无根据,纯属猜想),我敢断定,德贝汉小姐不可能被牵址进去。”
  “对这种事你太温情了。”波洛笑着说。
  阿巴思诺特上校冷冷地盯了他一眼。

  “我一点儿也不明白你的意思。”他说。
  他这一眼似乎使波洛感到狼狈。他低下头翻弄着面前的资料。
  “只是随便说说。”他说。“我们还是实际点,回头谈谈案子的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案件发生在昨晚一点一刻。询问车上的旅客,他或她当时在做什么,这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程序。”
  “那是自然。据我记忆,一点一刻我正和那年轻的美国人──被害者的秘书在聊天。”
  “唔!是在你的房里,还是他的房里?”
  “他的房里。”
  “那年轻的美国人名叫麦克昆吧?”
  “是的。”
  “他是你的朋友还是什么人?”
  “不,在这以前我从未见过他。昨天我们偶然相识,随便聊天,彼此很投机。通常我是不喜欢美国人的──挺讨厌这班人。”
  波洛想起麦克昆对英国人地责难,不禁笑了。
  “──可是,我挺喜欢这位年轻人。他对印度的情况的看法傻透了;这些美国人真要不得──他们容易动感情,都是空想家。可他对我所说的事倒感兴趣。对那个国家我有近三十年的经验,他跟我谈的有关美国的经济状况我倒也感兴趣。后来我们泛泛地议论世界政治什么的,一看表已经是二点差一刻了,我大吃一惊。”
  “这就是你们结束谈话的时间了?”
  “是的。”
  “后来你做什么去了?”
  “回到自己的房里,熄灯睡了。”
  “你的床早铺好了?”
  “是的。”
  “你是在──让我看看──十五号包皮皮房远离餐车一头的第二个包皮皮房,是吗?”
  “是的。”
  “你回包皮皮房的时候,列车员在哪儿?”
  “坐在尽头的一张小桌边。事实上我一回到包皮皮房,麦克昆就唤他去了。”
  “他为什么唤他去?”
  “我想是让他铺床。床还没铺呢。”
  “阿巴思诺特上校,请你仔细想想,在你跟麦克昆先生谈话的时候,外面过道上可有人走动?”
  “多着呢,我想。我可没留意。”
  “啊!不过我的意思是──我指的是你们谈话最后一个半小时。你在文科夫戚下过车,是吗?”
  “是的,但时间很短。暴风雪还在刮,冷得要命。宁可回去受闷的好,虽然我往往认为这种列车免不了闷热得叫人受不了。”
  鲍克先生叹了一口气。
  “要做到从满意,可真难呀。”他说,“英国人总喜欢什么都要打开来──别人呢,跑过来一样一样地关好。实在难。”
  无论是波洛还是阿巴思诺特上校都没留意他在说什么。
  “先生,回想一下,”波洛鼓励他,“外面很冷,你只好回到车子上,你又坐下来抽烟──也许是支纸烟,也许是烟斗──”
  “我用烟斗,麦克昆先生抽纸烟。”

  “火车又开了。你抽你的烟斗,你们议论欧洲局势──还在世界局势──已经很迟了,大多数人都睡了。想想吧,有人从门口经过吗?”
  阿巴思诺特上校皱起眉头苦苦地想着。
  “很难说,”他说,“我已经跟你说过,我没留意。”
  “不过,作为一个军人,你有观察事物的训练,因此无意间就可发现些什么。”
  上校又想了一会,但摇了摇头。
  “说不上,除了列车员,真记不起还有谁走过。且慢,想起来了,还有一个女人。”
  “你见了?年轻的还是上了年纪的?”
  “没见到人。没朝那边看。只听得一阵嗦嗦和一种香水味儿。”
  “香水味儿?香吗?”
  “可不是,果子味。懂得我的意思吗?我指的是一百码开外就可以闻到。不过要知道,”上校急急忙忙接着说,“这很可能是昨晚早些时候的事。正如刚才你说过的那样,这不过是无意间留意到的一桩事儿。可以这么说吧,昨晚有时我暗想,‘女人──香水味──味儿挺浓──’可是,除了上面一些话,那是什么时间我不能肯定。但──是的,必然是离开文科夫戚以后的事。”
  “有什么根据?”
  “我想起来了──当时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是这么一回事──我正议论斯大林五年计划遭到惨败已成定局,我知道是这个话题──女人──我想到了俄国女人的处境来。这个话题我们一直议论到谈话结束。”
  “你能不能说得更确切点?”
  “说不上,也许在最后的半个小时。”
  “火车停了以后?”
  对方点点头。
  “不错,我完全可以肯定。”
  “这个,暂且不谈。阿巴思诺特上校,你去过美国吗?”
  “从来没去过,也不想去。”
  “你可认识一位阿姆斯特朗上校?”
  “阿姆斯特朗──阿姆斯特朗──我认识二、三个这种姓的人。有个汤米?阿姆斯特朗,六十师的──你指的是他?还有一位奥尔比?阿姆斯特朗,他在索姆被人杀害了。”
  “我指的这个阿姆斯特朗上校,他曾娶了一个美国人为妻,他的独生被人拐去杀害了。”
  “唔,有这么一个人,记起来了。有什么地方读到过──可真惨呀。并不是说我同他有过往来。不过听说过。托比?阿姆斯特朗,很不错的一个人,谁都喜欢他。前途无量,得过十字勋章。”
  “昨晚被杀的就杀害阿姆斯特朗女儿的凶手。”
  阿巴思诺特的脸色十争阴沉。
  “那么,就是说这头猪猡是罪有应得罗。要是我,宁可把他绞死──要么,让他受电刑。”
  “事实上,阿巴思诺特上校,你不是赞成法律和秩序而反对报私仇的吗?”
  “哦,你可不能象科西嘉人和黑手党呀!”上校说。“随你喜欢。不过审判制度毕竟是健全的制度。”

  波洛仔细地打量他一两分钟。
  “是的,”他说。“这是你的观点。阿巴思诺特上校。我想没有什么要追问的了。那么昨晚没有什么东西给你留下印象──还是,可以这么说吧,有什么东西引起你的怀疑呢?”
  阿巴思诺特上校思索了一两分钟。
  “没有,”他说,“什么也没有,除非──”他犹豫了。
  “请说下去,请吧。”
  “事实上,没什么。”上校吞吞吐吐地说,“你是说,什么都行?”
  “不错,不错。说下去。”
  “哦,没什么。小事一桩。我回房的时候注意到我的隔壁,也就是那边包皮皮房的门──这你是知道的。”
  “是的,十六号。”
  “那门关得不严。里面那个人鬼鬼崇崇往外瞧。然后急忙关上门。当然,这没什么──不过,总有点叫人奇怪。我是说,要是你想看什么,通常总是把门一开,头往外一伸。可他那鬼鬼崇崇的样子引起我的注意。”
  “是──呀──”波洛含糊其辞。
  “我不是说过吗,这没什么。”阿巴思诺特上校表示歉意,“可是你知道,那个时候──大清早──四周静悄悄的──这家伙鬼头鬼脑──跟侦探小说所写的那样──我说的都是废话。”
  他立起身来。
  “要是你再没有──”
  “谢谢,阿巴思诺特上校。没事了。”
  这位军人迟疑了一会儿。他起初的那种受处国人盘问所引起的厌恶感此刻消尽了。
  “至于德贝汉小姐,”他为难地说,“你可以相信我,她是清白的,她是个地道的绅士。”
  他红着脸走了。
  “‘地道的绅士’是什么意思?”康斯坦丁大夫很有兴趣地问。
  “意思是德贝汉小姐的父亲和兄弟跟阿巴思诺特上校属同一学派。”波洛说。
  “啊!”康斯坦丁大夫失望地说,“这跟案件毫不相干。”
  “对极了。”波洛说。
  他在沉思默想。手指轻轻敲打着桌子,然后又抬头来。
  “阿巴思诺特上校吸烟斗的。”他说,“在雷切特包皮皮房里我捡到一根的通条。雷切特只吸雪茄。”
  “你以为……?”
  “他是唯一承认抽烟斗的人。他也听过阿姆斯特朗上校──也许他真的认识他,只是不承认。”
  “所以你以为他可能──?”
  波洛急促摇了摇头。
  “这是──这是不可能的,完全不可能。这么一个可尊敬的、傻乎乎的、耿直的英国人能在一个人身戳上十二刀吗?朋友,你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吗?”
  “人人都要尊重心理学──案子有一个症候,不过不是阿巴思诺特上校的。还是见见下一位吧。”
  这次,鲍克先生不再提意大利人了,不过心里还想着他。
或许您还会喜欢:
女妖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庄司武彦是个二十五岁的未婚青年,他父亲是银座有限公司的京丸股份公司的董事长。京丸是战后发迹的美术古董商,他为了扩大经营,组建了京丸股份公司。武彦的父亲是这家公司的股东。武彦去年毕业于大学的文科,至今也没有找工作。他也不愿在父亲的公司做事,但又不是游手好闲之辈,所以整天闷在家里看书。他可以说是个文学青年,但只爱好一般的文学作品,尤其对推理文学有着特殊的兴趣,是文学青年中为数不多的侦探小说迷。 [点击阅读]
如此之爱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风野的妻子并不知道衿子的住处,但是清楚他与她来往。可是妻子从不问衿子的地址和电话。话说回来,即使真被妻子询问,风野也是绝对不会说的。因为妻子的不闻不问,风野才得以安心。但是恰恰如此又给风野带来些许担忧。风野作为职业作家出道不久,上门约稿者还不多。万一他不在家,就很可能失去难得的机遇。风野以前曾打算把衿子的电话告诉一两个有交情的编辑,可又觉得这么做有些唐突也就作罢了。 [点击阅读]
少女的港湾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这是在盛大的入学典礼结束后不久的某一天。学生们从四面八方的走廊上涌向钟声响彻的校园里。奔跑着嬉戏作乐的声音;在樱花树下的长凳上阅读某本小书的人;玩着捉迷藏游戏的快活人群;漫无目的地并肩散步的人们。新入校的一年级学生们热热闹闹地从下面的运动场走了上来。看样子是刚上完了体操课,她们全都脱掉了外衣,小脸蛋儿红通通的。高年级学生们俨然一副遴选美丽花朵的眼神,埋伏在树木的浓荫下,或是走廊的转弯处。 [点击阅读]
席特哈尔塔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席特哈尔塔,这个婆罗门的英俊儿子,这只年轻的雄鹰,在房子的背阴处,在河岸边小船旁的阳光下,在婆罗双树林的树荫里,在无花果树的浓荫下,与他的好朋友并且同是婆罗门之子的戈文达一起长大了。在河岸边,在沐浴中,在神圣的洗礼时,在神圣的祭祀时,太阳晒黑了他的浅嫩的肩膀。在芒果树林里,在孩子们游戏时,在母亲哼唱时,在神圣的祭祀时,在他那身为学者的父亲教诲时,在贤人们讲话时,浓荫融入了他的乌黑的眼睛。 [点击阅读]
幽谷百合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2
摘要:“那里展现一座山谷,起自蒙巴宗镇,延至卢瓦尔河。两边山峦有腾跃之势,上面古堡错落有致;整个山谷宛如一个翡翠杯,安德尔河在谷底蜿蜒流过。……我注意到在一棵白桃树下,葡萄架中间,有一个白点,那是她的轻纱长裙。可能您已经知道她就是这座幽谷的百合花。为天地而生长,满谷飘溢着她美德的馨香。而她自己却毫无觉察。无限的柔情充满我的心灵,它没有别种滋养,只有那依稀可见的身影。 [点击阅读]
广岛之恋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一九五七年夏天,八月,广岛。一个三十岁左右的法国女子在这座城市里。她是来参加拍摄一部关于和平的影片,她在影片中扮演一个角色。故事发生在这个法国女人回国的前夕。她在其中扮演角色的这部影片实际上已近完成。只剩下一组镜头要拍摄。就在她回法国的前夕,这个在影片中始终未提及名字的法国女人——这个无名妇女——将遇到一个日本人(工程师或建筑师),他们之间产生了一段过眼云烟的恋情。 [点击阅读]
异恋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一九九五年四月十九号。在仙台市的某个天主教会,举行了矢野布美子的葬礼。参加的人不多,是个冷清的葬礼。在安置于正前方的灵枢旁,有一只插着白色蔷薇的花瓶。不知是花束不够多还是瓶子过大,看起来稀稀疏疏冷冰冰的。教会面向着车水马龙的广濑大街。从半夜开始落的雨到早晨还不歇,待葬礼的仪式一开始,又更哗啦啦地下了起来。从教会那扇薄门外不断传来车辆溅起水花的声音。又瘦又高的神父有点半闭着眼念着圣经。 [点击阅读]
弥尔顿的诗歌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十四行诗之十九我仿佛看见了我那圣洁的亡妻,好象从坟墓回来的阿尔雪斯蒂,由约夫的伟大儿子送还她丈夫,从死亡中被抢救出来,苍白而无力。我的阿尔雪斯蒂已经洗净了产褥的污点,按照古法规净化,保持无暇的白璧;因此,我也好象重新得到一度的光明,毫无阻碍地、清楚地看见她在天堂里,全身雪白的衣裳,跟她的心地一样纯洁,她脸上罩着薄纱,但在我幻想的眼里,她身上清晰地放射出爱、善和娇媚,再也没有别的脸, [点击阅读]
归来记系列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在刑事专家看来,”福尔摩斯先生说,“自从莫里亚蒂教授死了以后,伦敦变成了一座十分乏味的城市。”“我不认为会有很多正派的市民同意你的看法,”我回答说。“对,对,我不应该自私,”他笑着说,一面把他的椅子从餐桌旁挪开,“当然这对社会有好处,除了可怜的专家无事可做以外,谁也没受损失。在那个家伙还活动的时候,你可以在每天的早报上看出大量可能发生的情况。 [点击阅读]
心是孤独的猎手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心是孤独的猎手》曾被评为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之一,在榜单上名列17,据翻译陈笑黎介绍,这是麦卡勒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一举成名的作品,出版于1940年她23岁之时。故事的背景类似于《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炎热的南方小镇。她说:“小说中两个聋哑男子的同性之爱令人感动,而同性之恋又是若有若无的,时而激烈,时而沉默。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