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读后感·最后一次“亲密”解释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四星,送给回忆。”
  《亲密接触》于去年年初进行了一次再版——我想这本书可能再版了很多次,之所以这次再版值得一提,一是因为这次痞子蔡出了一套完整的文集,《亲密接触》也在其中;二是因为,非常难得的,或者也算是最后的一点点秘密吧,痞子蔡于书末介绍了一下轻舞飞扬的出处。
  有了这两点,就让我有了点感触。可能,对每一个喜欢这本书的人来说,面对现如今这本装帧朴素但实用的小书,仅仅就拿在手上,掂掂它的重量,都是会有所感触的。
  第一个感触是时间。这本书从最初轰动到现如今,粗粗算去也过了9,10年。当时自己的境况,际遇是怎样的,看这本书的心情,状态是怎样的,恐怕会倏然浮现在眼前。当然,接下来的想象要放在这本《第一次亲密接触》和它所产生的意义上。就我个人而言,从最初在网上打印成册,到现如今可以轻易的在一家书店找到它 ——这样让我惊异的变化当然不仅仅停留在网络,或者纸上。我想,它简单的解释了网络文化在当今的传播速度。一本存在于网络的当红小说,自然而然的便会付梓出版,接下来便是占据书架的重要位置——这是曾经在bbs上写下发轫之作的痞子蔡所料想的么——当然不是。小情感占据人心,接着占据主流,融入现代文学的一部分——就算文坛大家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也无法阻止这一形式顺流而上。或许,再过几年,或者4,50年,网络文学也会正名,得以达到鸳鸯蝴蝶派,甚至更高的地位——会吗?这个任务,自然的,又只能交付时间评判了。

  剩下来的所有感触放在痞子蔡身上。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我还是这么想:痞子蔡只适合写一本书,只适合写一位女主角,这本书便是《第一次亲密接触》,这位女主角便是轻舞飞扬。至少,过去了这些年,他笔下还没有任何一位女性*角色*再超过轻舞飞扬,他的新书——如果有人还记得的话,是亦恕也好,是暖暖也罢——似曾相识的让人无奈。这样重复着重复着,似乎只能勾起对往事的一次次怀念,让我们即使尝试着用一个褒义词赞美痞子蔡都嫌生硬过度。这么说混合着我复杂的情绪,因为对我而言,还是期望着痞子蔡再能写出更好的小说来的。当然,他也在努力尝试这么做。在《檞寄生》里,他尝试着用过去和现在两个时间点扩大文本的内容;在《爱尔兰的咖啡》里,他尝试着驾驭中篇小说;在《艺术与科学》里,他尝试着在故事中套故事(在我印象里,纪德的《伪币制造者》便是这样的经典)。一句话,痞子蔡在改变,在尝试,但从阅读来说,这样的变化是不够的。所有故事的模式,基本如下:一男一女,配角维持在3,4个。两人必定在文章初期便相互倾慕,但却玩着整整10几万20万字的暗恋游戏。剧情基本靠双方关系的递进(所谓双方关系的递进,是让读者有一种明显的认同)维持,语言则是惯有的插科打诨。在《雨衣》过后,所有剧情几乎全部指向幸福,这甚至“剥夺”了我们猜想的权利。

  我的感觉便是:痞子蔡的小说,全都如第一本那样清新而简单,但却让我们像把同一个电影换了换演员重复看了七八次那样疲倦——演员演出固然精彩,电影固然纯净——但还是会由衷的被恶心到。
  正是在这样的时候,这套崭新的文集出现了。它是在宣告着痞子蔡作为作家的一种程度,还是在宣告着他无限重复的小小悲哀呢?而在无限重复文本的痞子蔡,是否也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作家的一种危机呢?
  可能他是在意的。于是他给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一个解释,即是现实对位的解释——而再版文集的其他小说,是既没有续,也没有跋的。也许痞子蔡也知道,自己的痞气实际上只释放了那么一次,那一次就是《第一次亲密接触》。大家关注的焦点,实际上还只维持在那本《第一次亲密接触》上,而维系这连带关系的,只是我们脆弱而久远的记忆。

  那《第一次亲密接触》这个包皮袱是不是真的应该抖开呢?
  我认为不应该。这最后的抖开,破坏了读者想象的空间,或者说回忆的空间。它同时也破坏了这本书所产生的角色*效应,这个虚飘的人物终于不得不落到现实世界 ——由作者本人道出玄机。而如果只是因为再勾起读者的想念买一本新书,或者仅仅是因为爆料赢取销量,那这么做无疑是杀鸡取卵。作家不能靠对角色*的爆料和肉麻的回忆换取版税,这既是对自己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笔下人物的尊重。
  作为我,只是不希望再爆《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料了。如果痞子蔡在再版时还这么做,我无疑会把他放进自己记忆里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或者翘起大拇指,佩服这位了不起的作家。
  希望这是《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终点。
  希望,不会再有这样的“亲密”解释——在一位作家文思枯竭时。
或许您还会喜欢:
林语堂《京华烟云》
作者:林语堂
章节:54 人气:2
摘要:我站在这个地位很难写书评,女儿批评父亲的书,似乎从来未听见过。那又何必写呢?因为好像话藏在肚子里非说不可。可不要说我替父亲吹牛,也不用骂我何以如此胆大,因为我要用极客观的态度来批评,虽然情感也不可无。我知道父亲每晨著作总是起来走走吃吃水果,当他写完红玉之死,父亲取出手帕擦擦眼睛而笑道:“古今至文皆血泪所写成,今流泪,必至文也。”有情感又何妨。 [点击阅读]
梦里花落知多少
作者:佚名
章节:53 人气:2
摘要:一闻婧打电话过来的时候我正在床上睡得格外欢畅,左翻右跳地穷伸懒腰,觉得我的床就是全世界。其实我的床也的确很大。我只有两个爱好,看电影和睡觉,如果有人在我累得要死的时候还不让我睡觉那还不如一刀砍死我,那样我一定心存感激。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把床弄得往死里舒服,我曾经告诉我妈我哪天嫁人了我也得把这床给背过去。所以闻婧的电话让我觉得特郁闷。 [点击阅读]
沉重的翅膀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一令人馋涎欲滴的红菜汤的香味,从厨房里飘送过来。案板上,还响着切菜刀轻快的节奏。也许因为身体已经恢复了健康,叶知秋的心情就像窗外那片冬日少有的晴空,融着太阳的暖意。发了几天烧,身子软软的,嘴里老有一股苦味,什么也吃不下去。厨房里送过来的香味,诱发着叶知秋的食欲。她跟许多善良的人一样,一点儿顺心的小事,都会使她加倍地感到生活的乐趣。 [点击阅读]
潘金莲逃离西门镇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刘街是那样一个处境,在耙耧山脉的一道川地里,借着公路带来的繁华,就有人在路边设摊摆点。因为方圆数十里的农民,日常赶集要到山外的乡里,于是,在四十六岁的村长庆的呼吁下,给有关部门送去了许多花生、核桃,政府就下了一纸批文,刘村正式更名为刘街,成了耙耧山中的一个集贸中心。 [点击阅读]
火蓝刀锋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这是一个漆黑的夜晚,万籁俱寂。忽然,两道雪白的光线划破了被黑暗凝固成一团的空间。光线下有隐约的海浪翻滚,一片汪洋大海上,两艘海军巡逻舰艇正破浪而来。舰艇上的指挥室内,站在液晶屏幕前向大家做介绍的是海军上校武钢。旁边一个目光炯炯的精干小伙子,手里正玩弄着一把火蓝匕首,转动间刀刃寒光毕现。此人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龙百川。 [点击阅读]
狼烟北平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2
摘要:南横街黑窑厂“同和”车行的车夫文三儿在酒馆里和二顺子喝得有些高了,正在满嘴跑舌头。文三儿的酒瘾大,一天不喝就浑身难受,可真要喝起来又喝不了多少,顶多三两,一过四两就麻烦了。他通常是二两酒一下肚,脾气立马见长,瞅谁都不顺眼。若是四两酒下肚,情况就会恶化,他谁也不尿,逮谁和谁撸胳膊挽袖子,很有些英雄气概。 [点击阅读]
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作者:王朔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夜里我和几个朋友打了一宿牌。前半夜我倍儿起“点”,一直浪着打。后半夜“点”打尽了,牌桌上出了偏牌型,铁牌也被破得稀哩哗啦,到早晨我第一个被抽“立”了。我走开想眯一会儿,可脑子乱哄哄的既清醒又麻木,一闭眼就出现一手手牌型,睡也睡不着。这时院里收发室打来一个电话,说有我电报叫我去取。我懒得去就叫他在电话里把电报念一遍。 [点击阅读]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冰心在给《穆斯林的葬礼》写国际版的序言时,她说在读这本书之前,几乎对穆斯林一无所知。看过之后,我深深赞同这点,我缺乏对其他民族和宗教的了解,哪怕是最基本的了解都没有。当然,穆斯林和回族仅仅是小说的故事背景,要想真正理解民族和宗教,还是要看一些专门的书。小说大概讲述了一个北京玉器家族两代人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点击阅读]
罗兰小语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2
摘要:我流着泪写这些故事,为那把母“鸡”当做妈妈的孩子,为那被老师误解,被父母否定的孩子,为我们这一代失去了的天伦之乐。什么时候不再看到被亏待而流泪的孩子呢?什么时候重拾我们的天伦之乐呢? [点击阅读]
莎菲女士的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十二月二十四今天又刮风!天还没亮,就被风刮醒了。伙计又跑进来生火炉。我知道,这是怎样都不能再睡得着了的,我也知道,不起来,便会头昏,睡在被窝里是太爱想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上去。医生说顶好能多睡,多吃,莫看书,莫想事,偏这就不能,夜晚总得到两三点才能睡着,天不亮又醒了。象这样刮风天,真不能不令人想到许多使人焦躁的事。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