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第五项修炼 - 第十七章工作与家庭之间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1990年《财星杂志》有一篇标题为“为什么评分得A的主管却是评分得F的父母”的封面故事;据观察,成功主管的子女比较可能发生情绪与健康问题。譬如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同一家公司,主管的子女每年有36%接受精神异常或滥用药物的治疗,非主管的子女只有15%。报告中又指出,主管长时间工作与个人特质(完美主义、没有耐心、讲求效率)是问题子女的元凶,并忠告精力充沛、对人我要求甚苛的管理者,需要学习如何不伤害子女的自尊与自信。然而,有趣的是,报告中并未提及为什么主管有效管理组织的方式,对于身为父母的角色毫无帮助?似乎该文作者也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完全接受工作与家庭生活互相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而人所处的工作环境和组织,对于改善工作与家庭的不均衡状态完全未扮演任何角色。全面自我超越近年来我注意到,在我们的领导与自我超越训练课程的学员之中,对工作与家庭课题的关切显著增加。“如何找到自己工作与家庭的平衡点”,现在也成为最多学员排在第一优先的课题。无可否认的,传统的组织会促成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有些是由于个人为了成就事业,愿为工作而牺牲;有些则是由于工作上的需求与压力,无可避免地使家庭和工作的时间分配上发生冲突。这些工作上的需求包括出差、晚餐会议、早餐会报、周末外训,或甚至习惯性的长时间滞留在公司。那些压力则主要起于组织的眼光狭窄,将个人的目标完全排除在外:组织的目标就是一切,而不去衡量组织目标对个人或家庭造成的损失。我相信学习型组织的各项修炼,将打破在企业中讨论兼顾工作与家庭这项主题的禁忌。如果学习型组织不能支持生活中每一个面向的自我超越,就无法支持真正的自我超越。如果不能唤起个人愿景,它就无法促成共同愿景。而个人愿景是多面向的,它包括对个人、专业、组织与家庭生活的深深渴望。工作与家庭之间的人为界线,从系统思考的观点来看是毫无道理的,一个人的工作与生活的其他面向之间,本来就是环环相扣的。成功主管·问题家庭?在工作与家庭不均衡的背后有一个系统基模。这个基模称为“富者愈富”(Success to the Successful),它包括两个增强环路(图17—l),分开来看,每一个环路都倾向于逐渐成长,但却争用同一个资源。在这基模的背后,个人、群体或组织不断地为一项有限的资源而竞争。成功的一方,因为其所在优势,倾向于得到更多的资源,而其他竞争者的资源则相对地减少。这些资源可能是多个事业部门竞相争取的有限投资金额;也可能是一间坐满学生的教室中,某位老师有限的赞美;或者是一位忙碌的管理者有限的时间。图17—1的上部,显示在一个人的工作上,所投入的时间和对工作的承诺不断增加,因此,呈现一个增强的环路: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导致表现更好,产生更多意图和机会,而想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工作时间因而更长。在底部的图形是一个人在家庭方面,所投入时间与承诺增加,所呈现的增加环路:用在家庭的时间增加,因而提高家庭生活的品质(满意的家庭关系、健康的子女、家庭的欢乐),因此想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家庭。然而当这两个增强环路被连接起来,用在工作上的时间增加,则用在家庭的时间就相对地减少,反之亦然。像其他由增强回馈关系所主导的结构一样(前面谈过的军备竞赛背后的“恶性竞争”结构),“富者愈富”这个基模的不安定是内生的,只要开始向其中一方偏移,就有继续朝此方偏移的倾向。朝工作时间愈来愈长这一方偏移,有几个理由。第一是收入。工作时间影响收入的多少,经济上的压力使我们投入更多时间在工作上。第二,“用在家庭的时间”这个增强环路,朝向负的、恶性循环发展的倾向特别强。如果你发现自己用在家庭的时间减少,家庭关系不佳,可能会有强烈心理压力,而更避开家庭问题。而此时在工作上力争上游,便成了一个方便的借口,避免回家看到不快乐的另一半与令人头痛的子女。如果你用在家庭的时间减少,家庭方面的表现将进一步缩减,因此把时间用在家庭的渴望更为低落。第三,成功的专业人士为保持出色,必须投入比别人更多的工作时间,以及花更多时间处理来自同事钦羡的压力,使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多于花在家庭的时间。因为“富者愈富”的不均衡结构是由增强回馈环主导,如果没有外力介入,不平衡的状态不会自动调整,而且会愈来愈恶化。这是为什么工作与家庭问题间的冲突,如此难以解决的原因。我们把这个基模应用在训练课程已经有好几年,并看到许多人能由这个结构了解到,自己若由这个结构内部来改善工作与家庭间的平衡,为什么常是无效的。例如,人们若花一段时间改善在家庭中的表现,在工作方面不久之后就会因投入时间不够而产生愈来愈大的工作压力。最后,人们终于明白除非改变结构本身,否则会一直深陷在这样的结构中,而使工作与家庭间无法达到稳定的平衡,因为这个结构会一直推着你朝向不均衡状态移动。个人坚持立场因此要改善工作与家庭之间的不均衡,第一件事就是走出这个结构,诚实地自问兼顾工作与家庭是不是你的愿景?你有多认真地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质问。如果能兼顾二者很简单,应该有很多的人已经做到了。有许多人在为这个问题伤神,却很少有人用心选择达成他们所想要的平衡。用心选择会使我们将设定在家庭的时间,视为明确的人生目标。譬如,你晚上几点回家?那么晚餐会议将如何安排?周末将如何安排?《财星杂志》中曾有文章描述几位主管决心一个星期将有多少个晚上在家里晚餐、放弃周末打高尔夫、减少晚上的业务会议。这些看似无关要紧的行动,正是把兼顾的愿景化成确切目标所必需的基本动作。只设定目标而没有一个真诚的愿景时,一旦发现目标很难实现,很可能因而退缩。在某些组织中,管理者如果表明坚持兼顾工作与家庭的愿景,在工作生涯的机会上可能要付出一个代价。在许多时候,采取这样立场的人常会赢得同仁的尊敬——那些同仁在心底可能也希望能如此坚持。然而采取这样的立场也会造成人际间的冲突,尤其是在那些下定决心兼顾工作与家庭的管理者和不是如此的人之间。对于这种情况,除了自我超越与厘清对工作参与的原则以外,没有更简单的解决办法:●认清对你真正重要的是什么。●作一个选择(承诺于真正重要的)。●诚实地对周围的人说出你所作的选择。●不要勉强他们同意或表面支持你的选择。毕竟,个人对工作与家庭所作选择的后果如何,还将视整体组织气候而定。组织善尽其功在传统组织中,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冲突,常是限制个人和组织学习的最大障碍。这种家庭和工作间的冲突,使组织的成员心神耗尽、欲振乏力。他们无法开发存在于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个人与学习型家庭之间潜在的综效。欧白恩说:“这是一件讽刺的事情,我们花了这么多的时候与金钱,想要设计出优良的训练课程,开发组织的领导力,却忽略了一个已经存在的结构,而这个结构对工作原应有正面影响的。因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的领导技能,也是有效地为人父母的技能。学习型组织的领导需要协助人们厘清和追求愿景,晓以义理,帮助人们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并赋予他们作选择的权限和能力;这也正是有效地为人父母最佳的写照。有许多不成功父母的事实,更加显示我们没有替为人父母者创造学习的环境,正如我们没有为培养领导者创造学习的环境一样。”欧白恩说出了我所认为来日管理者所关心的主题:让丰富的家庭生活与充实的工作生活两者相得益彰。工作与家庭之间界限分明的旧世界正在消逝,界限模糊的新世界出现了,然而目前只有极少的组织开始正视这个新世界的来临。在旧世界里,男人工作而女人留在家庭养育子女。今天,在管理人士的家庭里,父母之中有一位留在家里的,只占51.5%,有28%的家庭父母都在工作或是单亲家庭。父母都不在家的家庭所古的百分比则继续在上升。这暗示着家庭方面的课题在组织中将会愈来愈多。过去,个人花大部分的心思在自己所关心的事务上。公司所要求的也只是“以一天诚实的工作,赚取一天诚实的报酬”。学习型组织之中,刻意地将个人与组织的界限变得模糊。学习型组织和成员订定一种帝普雷所谓的盟约。这个盟约的要义是组织承诺支持每位员工充分自我发展,而员工也以承诺对组织的发展尽心尽力作为回报。不论有意或无意,使工作上的成功与家庭的成功变成“二选一”的命题,是违反盟约的行为。抛弃双重标准我相信这些改变将使更多的组织正视这个早就该做的事情。现在的组织必须要能够对工作与家庭的平衡有更大的贡献。组织想要开始发展这方面的能力,有许多举措可以参考。其中像是提供单亲父母白天照顾小孩的服务,已经有许多公司采行。但是还有更多可做的,例如:●将自我超越视为组织哲学与策略的一部分,而加以推广(请参考本书第九章)。●承认并接受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冲突,并把这些议题排入有关的讨论中,尤其是有关两者之间时间分配的讨论。●必要的时候,给与员工有效运用家庭时间的咨商与指导(有许多教养子女与家庭关系的难题,不完全是时间不够引起的,而是父母不知道如何有效处理这些问题)。当然还可有许多其它的方式。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承认学习型组织是无法建立在破裂的家庭与紧张的人际关系之上的。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不仅是一项时间的冲突,也是价值观的冲突。主管在权威组织中学到的所有习惯,正是使他们无法有效地为人父母的那些习惯。已经习惯在办公室撕破别人自尊的主管,在家里如何能建立子女的自尊呢?从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所学到的价值观与习惯,可以养育家庭也可用于企业。那是一种良性循环:一方面,扮演好父母亲的角色有助于成为善于学习的管理者,另一方面,善于学习的管理者也是为人父母的良好准备。如果组织所培育出的价值观,能够与大家的核心价值观相互调和,这些价值观就对工作和家庭具有同样的意义,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也将大为减少。惟有如此,管理者才可能不再过着双重标准的日子,而开始成为“一个人”。
或许您还会喜欢:
曾许诺
作者:佚名
章节:90 人气:0
摘要:神农国位于大荒最富饶的中原地区,是大荒中人口最多、物产最富饶的国家。在神农国的西南,群山起伏,沟壑纵横,毒虫瘴气、猛兽凶禽横行,道路十分险恶,和外界不通,被视作蛮夷之地。这里居住着九夷族,九夷族的习俗和外面的部族大相径庭,十分野蛮落后,被神族列为最低等的贱民,男子生而为奴,女子生而为婢。 [点击阅读]
曾许诺·殇
作者:佚名
章节:123 人气:0
摘要:白云苍狗,世事无常,悠悠时光看似漫长,不过是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曾经鲜衣怒马的少年,已卧黄土陇中,曾经容颜如花的少女,已是枯骨一堆,那些恩恩怨怨的悲欢离合,都只变成了街角巷尾人们打发闲暇的故事,即使最跌宕起伏的传奇,在一年又一年的时光中,也渐渐失去了色彩,消抿于风中。只有那山坡上的野花烂漫无主,自开自落,自芳自华,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都绚烂缤纷。 [点击阅读]
最后的守护者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艾泽拉斯双月中较大的那一个,今晚首先升起,现在,她正圆圆地挂在夜空,用那银白色的月光照亮着群星。在这片柔和的月光之下,装点着赤脊山脉的群峰。白天,日光给这些山峰抹上粉红的光晕,而到了晚上,他们又变成高大、孤傲的幽灵。山脉的西边山脚下,便是那艾尔文森林,被橡树和缎木所覆盖,从丘陵地带一直延伸到海边。东边,则是广阔的黑色沼泽。一片布满溪流和河道的沼泽山地。那里到处是荒废的居所和潜藏着的危险。 [点击阅读]
最美的时光
作者:佚名
章节:101 人气:0
摘要:多年以后我们终于相逢,眼前的你一如梦中,而我仍是你眼中的陌生人。被麻辣烫的电话吵醒时,正在做春梦。梦里我二八年华,还是豆蔻枝头上的一朵鲜花,那个水灵劲,嫩得拧一下,能滴出水来。我站在操场边看他打篮球,篮球打偏了,滴溜溜地飞到我的脚下。他大步跑着向我冲来。白色的球衣,古铜的肤色。头发梢上的汗珠,随着奔跑,一滴滴飞舞到空中,在金色阳光照射下,每一滴都变成了七彩的宝石,我被那光芒炫得气都喘不过来。 [点击阅读]
木偶奇遇记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0
摘要:作者风采:科洛迪,原名卡尔洛?洛伦齐尼,1826年11月24日出生在意大利托斯坎纳地区一个叫科洛迪的小镇。他的笔名便是由这个小镇的名称而来。科洛迪精通法文,曾翻译过法国贝罗的童话,为广大小读者所喜爱。科洛迪一生中,曾写过许多短篇小说、随笔、评论,然而最著名的要数他写给孩子们看的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想像力丰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动人,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点击阅读]
果壳中的宇宙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第一章相对论简史霍金爱因斯坦是如何为20世纪两个基本理论,即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基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是位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的发现者,1879年诞生于德国的乌尔姆。次年他的全家即迁往慕尼黑。在那里他的父亲赫曼和叔父各自建立了一个小型的不很成功的电器公司。阿尔伯特并非神童,但是宣称他在学校中成绩劣等似乎又言过其实。1894年他的父亲公司倒闭,全家又迁往意大利的米兰。 [点击阅读]
柳林风声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肯尼斯·格雷厄姆(1859~1932)生于英国苏格兰的爱丁堡,他的童年很不幸,5岁丧母,随后丧父,几兄弟都由亲戚收养。中学毕业后,他没有钱继续读大学,20岁进英格兰银行工作,直到1908年,因在银行里被一疯汉用枪击伤而退休。他喜欢自然和文学,业余研究动物和写作,很早就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作家。 [点击阅读]
格列佛游记
作者:佚名
章节:51 人气:0
摘要:小说以外科医生格列佛的四次出海航行冒险的经历为线索,一共由四部分组成。第一卷利立浦特(小人国)外科医生格列佛随航程途遇险,死里逃生,漂到利立浦特(小人国),被小人捆住献给国王。格列佛温顺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国王和人民对他的好感,他也渐渐熟悉了小人国的风俗习惯。在格列佛的帮助下,利立浦特国打败了同样是小人国的“不来夫斯古”帝国,但是格列佛不愿灭掉不来夫斯古帝国,使皇帝很不高兴。 [点击阅读]
格林童话
作者:佚名
章节:209 人气:0
摘要:雅科布·格林国籍:德国生平:雅科布·格林(1785年1月4日-1863年9月20日),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和弟弟威廉·格林(1786年2月24日-1859年12月16日)曾同浪漫主义者交往,思想却倾向于资产阶级自由派。他们注意民间文学,搜集民间童话,亲自记录,加以整理。 [点击阅读]
楼兰新娘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子愿我后生,常为君妻,好丑不相离。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请寄二花,以献于佛——《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一、朱砂佛印历史上鸿蒙初辟的时期,颟顸、野蛮、酷虐与巫术、卜噬、图腾一起,拥有着不可抵御的权势。有史学家把它比作恶魔,手指粗硬,指节稍稍用力地弯曲便有裂帛一样的声音传出来。许多无妄的生命在它的操纵下陪葬。在长达几千年的蒙昧里,文明被撕裂成片,然而它们学会包容,织成一张网,反过来将野蛮在潜移默化中同化。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