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第二十二条军规 - 《第二十二条军规》读后感——荒诞而深刻的严肃文学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小说. 无论从内容, 风格, 语言等角度来说, 都突破了以前小说写作的规矩. 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小说写作派别: 荒诞派; 和一种全新的文学表达方式:黑色*幽默文学. 我想作者约瑟夫.海勒当初并不是想以树立一个新文学派别为目的来写他这部著作的, 他只不过发现这是唯一能够最好地表达他的感受的形式和方法. 他用一种貌似混乱的叙事结构, 不断借着主人公的闪回, 幻觉, 心理暗示, 来让读者感受战争给人们造成的压力, 惊慌和痛苦. 后来有很多别的作家的模仿这种风格的作品, 但对我来说, 唯有这本书还可以从头仔细读到尾. 其它的都太慌诞, 太黑暗, 不能忍受.
  故事发生在意大利以南的地中海的一个美国空军基地里. 主角约塞林上尉所在的飞行中队就驻扎在这个小岛上. 如果从高空俯视, 似乎岛上所有人都完全投入到了与德国的交战中, 飞行员, 厨师, 医生, 护士, 上中少将, 上中少校, 上中少尉们都忙忙碌碌, 每个人似乎都在恪尽职守, 为这场正义的战争效力. 但作者让读者从高空俯冲下来降落到了这群人中间, 用放大镜去观察他们在有条不紊规划作战, 众志成城击败敌军的伪装下面其实荒诞而又疯狂的言行举止. 他们中的有些人在战争状态下露出了邪恶的本性*, 极尽所能地损人利己; 有些人则成为牺牲品, 身心一起崩溃, 疯狂地寻找活下来的办法. 书中重点描述的人物多达30 位, 还有众多的次要人物轮番上场. 在这本貌似混乱的小说中却个个都有鲜明的形象, 个性*和事迹. 让我们来认识几位特别有趣的人物. 当然对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说, 岛上的生活一点也不有趣, 而是恐怖.
  约塞连上尉: 小说正是以这位 “贪生怕死” 的飞行员的眼光来扫描这个小岛上的全景的. 小说开始的时候, 他正住在医院装病. 因为他以为完成预定的飞行次数就可以回国休息了. 结果中队的卡思卡特上校为自己升官得奖一次又一次增加飞行定额. 当然抬出了冠冕堂皇的爱国理由和有名的 “第22条军规”, 让约塞连和其他队员气得发疯, 怕得要命, 却不得不服从命令. 约塞林只好装病来逃避执行飞行任务. 结果发现医院比军营更难以忍受. 只好回到军营, 虽然有吃有喝, 有度假去罗马找女人, 但他没有一天是内心平安的, 看到队友们一个一个死亡或者发疯, 在恐惧的环绕中, 约塞连生不如死.

  斯诺登: 一个普通的轰炸手, 第一次飞达目标地点, 什么任务都还没执行, 就在轰炸机狭小的空间里, 在约塞连眼前被德军的炮弹片扎死了. 他的死让约塞连的心开始真正恐惧起来, 而这种恐惧从此纠缠上他不放了. 小说从开始就不断呈现这段经历给约塞连带来的痛苦回忆和幻觉, 直到最后一章, 这段经历才得以描述完全. 可以说正是斯诺登破了约塞连当爱国英雄的梦, 找回了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感受. 约塞连平时是不在乎上帝的, 面对斯诺登的尸体, 他默默地祈祷: “啊, 上帝! 啊, 上帝! 啊, 上帝!”
  亨格利.乔: 长得极瘦削, 脸色*憔悴泛黄. 据他自己声称战前是>杂志的摄影师. 因为想回国, 就拼命执行飞行任务. 后来变得歇斯底里, 竟忘了要回国的目的, 只知道要求更多的飞行任务, 否则连觉也睡不踏实, 每晚定时做噩梦尖叫, 让整个军营的人都心绪不宁. 后来, 科恩中校派他每周驾驶军邮班机递送邮件, 才让大家有几个安静的夜晚睡觉. 他执行了数不清的飞行任务, 最后倒是没有死在飞机上, 而是死在自己的噩梦中了.
  奥尔: 约塞连的帐篷室友, 军营里看似最愚蠢无知而实际上最聪明能干的一个. 他的飞机经常被敌军击中, 他本人又每次都能平安回营. 他一直跟约塞连说一些奇怪的话, 想暗示约塞连什么秘密. 直到最后, 约塞连才明白了奥尔的天才计划. 原来他一直在算计和演习如何逃跑. 当约塞连的队友都死光了, 只有奥尔按照他所计划的让飞机被击落, 划着救生艇逃到了没有战火硝烟的瑞典.
  随军牧师: 约塞连在岛上最钟情的一位(不是同性*恋). 作为牧师, 他不用执行任何可怕的任务. 军队要他做的就是鼓舞士气, 安慰伤病员, 以上帝的名义鼓励他们不怕牺牲, 勇敢战斗. 可是这位可怜的牧师表现得实在不尽人意. 不但不能安慰或鼓励别人, 连自己都常常不知失措. 他的信仰让他不能说谎, 更不能以上帝的名义说谎. 他万分同情周围这些及需帮助的士兵们, 但他本人的软弱和疑惑的个性*与长官们的凶狠和坚定的态度完全不相容. 他对发生在身边的一切都感到无能为力. 他向卡思卡特上校建议每次飞行之前允许他带领士兵们祷告, 上校同意祷告但要用他授意的祷告词, 还希望自己的名字因此上>, 气得牧师只好放弃了这个最卑微的请求. 牧师多么想早日回家与妻儿过平安的日子, 明知自己做不了任何惊天动地的大事, 但面对约塞连的逃跑计划, 他还是决定留在岛上, 与其它可怜的士兵们共渡艰难, 等待上帝的拯救. 牧师是一个典型的有信仰但信心软弱的人. 象是>中的彼得, 他是主耶稣的十二个们徒之一, 在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时候, 三次否认与耶稣的关系, 此后又对自己的行为后悔痛苦. 主耶稣复活后仍然信任他, 鼓励他成为教会的领袖, 从此他再没有软弱过, 直到最后也死在十字架上.

  以上的人物算得上是书中的几个 “正面人物”. 还有很多象约塞连这类说不了豪言壮语, 本份地尽了自己认为当尽的义务, 却被逼得言行举止疯狂的小人物们. 他们真正的敌人不是德军, 而是直接操纵着他们命运的上司们. 他们实际上内心柔弱善良. 一心想逃离这个看似合情合理, 实则混乱荒唐的世界. 瑞典真的是他们所有人都能乞及的出路吗? 瑞典躲过了二战, 能躲过其他各式各样的战争吗?
  下面我们看看几位反面人物吧.
  德里德尔将军和佩克姆将军: 两个死对头, 一直在想办法把对方比下去. 不要以为他们只是两个小丑, 他们可是率领着拥有最昂贵武器和最机敏的士兵的将军们. 他们深谙操纵权力的技巧, 言行举止拿摄得正好是做将军的派头. 可是他们内心想的是什么, 只有他们自己和上帝知道. 因此他们虽然贵为将军, 吃苦的不是他们, 出风头的却是他们. 在世人眼里, 他们是英雄中的英雄; 而在上帝面前, 他们必 “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启示录20:12).
  卡思卡特上校和科恩中校: 约塞连中队的直接领导. 用狼和狈来形容他们俩非常贴切. 他们相互鄙视又相互利用, 目的只有一个: 做更大的官握更大的权力. 卡思卡特上校才不在乎飞行员们被他逼得发疯, 他恨不能一下把飞行定额提到六千次, 这样他就可以要求飞行员们完成足够多的爆炸任务, 多到把地球表面全都炸翻, 而他终于感动上级把他升为将军. 他才是一个真正的疯子呢. 科恩中校可能比他理智一点, 所以能帮卡思卡特上校把他疯狂的计划有板有眼, 有尺有度地实施下去. 他是真正的侩子手. 不幸的是中队里的约塞连太捣乱, 可能会让他们的升官计划泡汤, 最后他们俩一致决定: 同意约塞连回国. 条件就是让约塞连喜欢他们, 加入他们中去, 回国后赞美他们. 更不幸的是想回国想疯了的约塞连竟然拒绝了这个看似完美的双赢合同, 选择冒死亡和军事制裁的危险逃跑了.

  沙伊斯科普夫将军: 这个有俄罗斯名字的人开始只是军校里的教官. 最最热衷于阅兵. 每时每刻都在绞尽脑汁想如何让成百上千的士兵们表演世上最威风的阅兵式. 因着德里德尔将军和佩克姆将军的争斗, 他竟鱼翁得利, 被提升为将军. 他是另一种状态的疯子. 没有人爱他或喜欢他, 连反面人物们也不喜欢他, 连他的妻子也放弃了他. 他却兴致勃勃地继续琢磨他的阅兵训练.
  米洛.明德宾德: 这是书中描述得最精彩的人物. 一个小小的中尉. 利用岛上大官小兵们的食欲, 现有的飞机设备军费, 做起了前所未有的投机贩卖大生意. 最后还成立了M&M辛迪加(一种垄断集团的名称)把所有人接收为成员, 甚至德国人. 因此生意兴隆, 成就了比二战胜利本身更值得炫耀的商业胜利. 斯诺登死前, 约塞林想用急救箱里的吗啡为他止痛, 结果发现空荡荡的药箱里留着这样的纸条: “有益于M&M辛迪加联和体就是有益于国家. 米洛.明德宾德”
  这是一本不容易读的小说. 也恐怕只有在美国这种国家能发表这种内容和形式都不符合传统的书. 作者约瑟夫.海勒花了八年的时间写成. 我读的时候也觉得十分吃力, 但仍然愿意读下去, 因为若不从头读到尾, 就不能得到一幅完整的画面, 象毕加索画的那种: 怪异但让人震惊. 这本小说让我有很多相悖逆的感受: 荒诞和严肃, 混乱和清晰, 疯狂和理智, 疑惑和坚信…… 正如这个有战争有和平的世界, 常常黑白颠倒一样.
  读完了整本书, 可能你仍然不明白 “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 到底是什么. 军官们一直在用这条军规威胁士兵., 士兵们一直屈服于这条军规的婬*威之下. 它似乎没有任何具体的内容, 但却可以包涵各种不同的内容. 它是一个陷阱, 一个圈套, 一个由人约定俗成来制约人的规则. 它是属世的捆绑. 若没有属天的拯救, 我们没有一个人能逃脱. 我们正是我们自己的罪的奴仆.
  耶稣说: “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 就真是我的门徒. 你们必晓得真理, 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约翰福音8:31). “除他以外, 别无拯救; 因为在天下人间, 没有赐下别的名, 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使徒行传 4:12).
或许您还会喜欢:
芥川龙之介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某日傍晚,有一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宽广的门下,除他以外,没有别人,只在朱漆斑驳的大圆柱上,蹲着一只蟋蟀。罗生门正当朱雀大路,本该有不少戴女笠和乌软帽的男女行人,到这儿来避雨,可是现在却只有他一个。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数年来,接连遭了地震、台风、大火、饥懂等几次灾难,京城已格外荒凉了。照那时留下来的记载,还有把佛像、供具打碎,将带有朱漆和飞金的木头堆在路边当柴卖的。 [点击阅读]
花儿无价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一过晚上八点,商业街上营业时间最长的中华荞麦店也打烊了,小城顿时漆黑一片,复归寂静。夏季里,商家的经营对象是从东京、大阪等地回来省亲的人们,因此,常常会有许多店铺营业到很晚。可是,自秋风初起,东北小城的夜幕就开始早早降临了。晚上十点,城边的卡拉OK快餐店也关了门。几个手握麦克风、狂唱到最后的男女客人走出来,各个怕冷似地缩着身子,一面商量着接下来去何处,一面钻进停在路边的汽车。 [点击阅读]
苦行记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0
摘要:译序《苦行记》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一部半自传体著作,作者以夸张的手法记录了他1861—一1865年间在美国西部地区的冒险生活。书中的情节大多是作者自己当年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我们可以在他的自传里发现那一系列真实的素材,也可以在他的其他作品中看到这些情节的艺术再现及作者审美趣旨的发展。《苦行记》也是十九世纪淘金热时期美国西部奇迹般繁荣的写照。 [点击阅读]
英国病人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内容简介1996年囊获9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英国病人》,早已蜚声影坛,成为世界经典名片,而它正是改编于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尔的同名小说...一部《英国病人》让他一举摘得了英国小说的最高奖项———布克奖(1992)。翁达杰的作品,国内鲜有译介(当年无论是电影《英国病人》还是图书《英国病人》,都没能引发一场翁达杰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点击阅读]
苹果树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那苹果树、那歌声和那金子。”墨雷译《攸里披底斯的〈希波勒特斯〉》在他们的银婚日,艾舍斯特和妻子坐着汽车,行驶在荒原的外边,要到托尔基去过夜,圆满地结束这个节日,因为那里是他们初次相遇的地方。这是斯苔拉·艾舍斯特的主意,在她的性格里是有点儿多情色彩的。 [点击阅读]
茶花女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0
摘要: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矿泉治疗时,疗养院里有位贵族小姐,身材、长相和玛格丽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 [点击阅读]
草叶集
作者:佚名
章节:364 人气:0
摘要:作者:瓦尔特·惠特曼来吧,我的灵魂说,让我们为我的肉体写下这样的诗,(因为我们是一体,)以便我,要是死后无形地回来,或者离此很远很远,在别的天地里,在那里向某些同伙们再继续歌唱时,(合着大地的土壤,树木,天风,和激荡的海水,)我可以永远欣慰地唱下去,永远永远地承认这些是我的诗因为我首先在此时此地,代表肉体和灵魂,给它们签下我的名字。 [点击阅读]
荒原狼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本书内容是一个我们称之为“荒原粮”的人留下的自述。他之所以有此雅号是因为他多次自称“荒原狼”。他的文稿是否需要加序,我们可以姑且不论;不过,我觉得需要在荒原狼的自述前稍加几笔,记下我对他的回忆。他的事儿我知道得很少;他过去的经历和出身我一概不知。可是,他的性格给我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不管怎么说,我对他十分同情。荒原狼年近五十。 [点击阅读]
荒原追踪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由于形势所迫,我同温内图分手了,他得去追捕杀人犯桑特。那时我并没料到,我得过几个月才能再见到我这位红种人朋友和结拜兄弟。因为事件以后的进展同我当时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们——塞姆-霍金斯、迪克-斯通、威尔-帕克和我,一路真正的急行军后骑马到了南阿姆斯河流入雷德河的入口处,温内图曾把这条河称为纳基托什的鲍克索河。我们希望在这里碰上温内阁的一个阿帕奇人。遗憾的是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点击阅读]
荒岛夺命案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0
摘要:一部优秀的通俗小说不仅应明白晓畅,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群众生活,而且应该成为社会文化的窗口,使读者可以从中管窥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等方方面面的情况。美国小说家内尔森-德米勒于一九九七年写出的《荒岛夺命案》正是这样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作者以其超凡的叙事才能,将金钱、法律、谋杀、爱情、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等融为一炉,演释出一部情节曲折、扣人心弦而又发人深思的侦探小说。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