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第八日的蝉 - 第1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握住门把。手心如握寒冰。那种冰冷,仿佛在宣告已无退路。
  希和子知道平日上午八点十分左右,这间屋子会有大约二十分钟没锁门。她知道只有婴儿被留在屋里,无人在家。就在刚才,希和子躲在自动贩卖机后面目送妻子与丈夫一同出门。希和子毫不犹豫,转动冰冷的门把。
  门一开,烤焦的面包皮皮、油、廉价粉底、柔软精、尼古丁、湿抹布……那些混杂在一起的味道扑面而来,稍微缓和了室外的寒意。希和子扭身滑入门内,走进屋里。不可思议的是,明明一切都是初次见到,却像在自己家一样行动自如。不过,她并非气定神闲。心跳剧烈得像要从内撼动身体,手脚颤抖,脑袋深处随着心跳阵阵刺痛。
  希和子伫立玄关,瞥向厨房后方关得严密的纸门。她凝视边角已经褪色发黄的纸门。
  她并不想做什么。只不过,是来看看。只是来看看那个人的宝宝。这样就结束了。一切就此结束。明天――不,今天下午,她就会去买新家具找工作。把过去那段日子通通忘掉,展开新的人生。希和子再三这么告诉自己,脱下鞋子。她按捺想跑过去一把拉开纸门的冲动,只是转动眼珠环视厨房。中央有张小圆桌。桌上,残留面包皮皮屑的盘子、吐司的袋子、烟蒂堆积如山的烟灰缸、乳玛琳、橘子皮全都乱七八糟堆在一起。梳理台那边,排放着水壶、奶粉罐和捏扁的啤酒罐。生活气息的过度鲜明,令希和子几乎忘记呼吸。
  这时,纸门后面,像是觉得差不多可以探探情况似的传来哭声,令希和子的身体猛地一僵。目光再次被纸门吸引。她一步一步,跨步踩过沁凉的油毡地板。她在纸门前站定,一鼓作气拉开门。窒闷的热气扑面而来,婴儿孱弱的哭声也随之涌现。
  和室里铺着凌乱的垫被没有收拾。盖被掀开,毯子扭曲隆起。二组被褥的另一头,有张婴儿床。沐浴在透过蕾丝窗帘射入的阳光中,婴儿床看起来光辉洁白。电暖炉在床下发出红光。希和子踩过被褥走近婴儿床。婴儿手舞足蹈哭个不停。细细的呜咽渐渐变大。婴儿的奶嘴落在枕边。奶嘴前端被口水沾湿,闪闪发光。
  希和子的脑中嗡然响起刺耳的金属声。婴儿的哭声一高,金属声也同时变得响亮。二者混为一体,希和子感到婴儿“哇―哇―哇”的哭声仿佛发自自己体内。
  平日早上,妻子会开车送丈夫到离家最近的车站。她从不带婴儿去。希和子猜想,一定是因为婴儿在睡觉,时间又短,所以让婴儿睡着就这么出门了吧。实际上,做妻子的十五至二十分钟后就会回来。所以,希和子本来只打算看看安静入眠的婴儿。她以为只要看一眼,应该就能对一切彻底死心了。她并且打算,看完之后不惊动婴儿就蹑足离开。
  现在,婴儿在婴儿床里哭得满脸通红。希和子像要碰触炸弹,战战兢兢伸出手。手掌从穿着毛巾布衫的婴儿肚子探入背后。正欲这么抱起的瞬间,婴儿的小嘴往下一撇,仰望希和子。婴儿清澈纯真的眼睛看着希和子。睫毛被泪水沾湿。含在眼中的泪水倏地滑落耳朵。然后,明明眼中还含着泪水,婴儿却笑了。的确是在笑。希和子浑身僵硬、动弹不得。
  我认得这孩子。这孩子也认得我。不知为何希和子如此暗想。
  把脸凑近,近得足以令那双干净的眼眸映出自己身影后,婴儿笑得越发开心。扭动着手脚,嘴角流下口水。缠在婴儿腿上的毛毯滑落,露出那双小得惊人的脚丫子。趾甲宛如玩具,白皙的脚底想必连泥土都没踩过。希和子把婴儿抱在胸前,将脸埋进那细软蓬松的头发中,用力深吸一口气。
  好软,好暖,软得可以轻易压扁,却又有种绝对压不扁的强壮坚硬。如此脆弱,如此坚强。小手黏糊糊地触摸希和子的脸颊,湿湿的,但还是好温暖。不能放手,希和子想。如果是我,绝对不会把孩子一个人扔在这种地方。由我来保护。我会保护你,免于一切的痛苦、悲伤、寂寞、不安、恐惧、煎熬。希和子已经无法再思考任何事。她像念咒般不断喃喃自语。由我来保护,保护,保护,直到永远。
  怀中的婴儿,依旧对希和子微笑。宛如嘲弄,宛如安慰,宛如认同,宛如宽宥。
或许您还会喜欢:
阿甘正传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朋友:当白痴的滋味可不像巧克力。别人会嘲笑你,对你不耐烦,态度恶劣。呐,人家说,要善待不幸的人,可是我告诉你——事实不一定是这样。话虽如此,我并不埋怨,因为我自认生活过得很有意思,可以这么说。我生下来就是个白痴:我的智商将近七十,这个数字跟我的智力相符,他们是这么说的。 [点击阅读]
马克吐温作品集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1868年在纽约采访州长竞选的素材写成的一篇政治讽刺小说。作者以夸张的漫画式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美国社会中竞选的种种秽事丑闻,揭露了竞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这篇小说以独立党候选人“我”的自白与大量的新闻、匿名信等引文的对照构成完整的故事,用犀利、夸张、含蓄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腐败政治的愤怒谴责。 [点击阅读]
魔山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一《魔山》是德国大文豪托马斯·曼震撼世界文坛的力作,是德国现代小说的里程碑。美国著名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对《魔山》的评价很高,他于一九三○年看了这部书后曾说:“我觉得《魔山》是整个欧洲生活的精髓。”确实,它不愧为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一九二九年托马斯·曼获诺贝尔文学奖,《魔山》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评论界公认的事实。二关于托马斯·曼,我国读者并不陌生。 [点击阅读]
1973年的弹子球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喜欢听人讲陌生的地方,近乎病态地喜欢。有一段时间——10年前的事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逢人就问自己生身故乡和成长期间住过的地方的事。那个时代似乎极端缺乏愿意听人讲话那一类型的人,所以无论哪一个都对我讲得十分投入。甚至有素不相识的人在哪里听说我这个嗜好而特意跑来一吐为快。他们简直像往枯井里扔石子一样向我说各种各样——委实各种各样——的事,说罢全都心满意足地离去了。 [点击阅读]
24个比利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序言本书叙述的是一则真实故事──威廉.密里根是美国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结果却获判无罪的嫌犯,因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他不像精神病或一般小说上所记载的其他多重人格病患一样使用杜撰的假名,从被逮捕到被控诉开始,他一直都是争论性的公众人物。他的面孔出现在各报章杂志的头版和封面上,心智检查的结果不仅出现在夜间电视新闻节目,更成了报纸的头条新闻,迅速传遍全世界。 [点击阅读]
ABC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在我的这本记叙性的书中,我摒弃了常规,仅仅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我亲自处理过的一些案件和勘查过的现场,而其它章节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写的。我希冀读者相信书中的情节是真实的。虽然在描述各种不同人物的思想及感情上过于细腻,可是我保证,这都是我当时精细的笔录。此外,我的朋友赫尔克里.波洛还亲自对它们进行过校对。 [点击阅读]
H庄园的一次午餐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埃莉诺·凯瑟琳·卡莱尔,您被指控于本年七月二十七日杀害了玛丽·杰勒德。您是否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埃莉诺·卡莱尔笔直地站立着。她那傲然高昂的头、生气勃勃的蓝色眼睛使人惊讶。她的头发像煤炭一样乌黑。修剪应时的眉毛形成两条细线。法庭笼罩在一片沉闷而紧张的寂静中。 [点击阅读]
一个人的好天气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0
摘要:正文第1节:春天(1)春天一个雨天,我来到了这个家。有间屋子的门楣上摆着一排漂亮的镜框,里面全是猫的照片。再往屋里一看,从左面墙开始,隔过中间窗户,一直转到右面墙的一半,又挂了快一圈儿猫的照片,我懒得去数多少张了。照片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有的猫不理睬我,有的猫死盯着我。整个房间就像个佛龛,令人窒息。我呆呆地站在门口。"这围脖真好看哪。 [点击阅读]
一朵桔梗花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0
摘要:1.一串白藤花序幕花街上,点着常夜灯。如今,连一点痕迹都没有了,可是大正(注:日本年号,1911-1926)末年,在那个伸入濑户内海的小小港埠里,有一所即今是当时也使人觉得凄寂的风化区,名字就叫“常夜坡”。活了这么一把年纪,到如今还常常会想起那整晚点着的白花花、冷清清的灯光;奇异的是每次想起,它总是那么凄冷,了无生气。 [点击阅读]
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阿里阿德理-奥列弗夫人在朋友朱迪思-巴特勒家作客。一天德雷克夫人家准备给村里的孩子们开个晚会,奥列弗夫人便跟朋友一道前去帮忙。德雷克夫人家热闹非凡.女人们一个个精神抖擞,进进出出地搬着椅子、小桌子、花瓶什么的.还搬来许多老南瓜,有条不紊地放在选定的位置上。今天要举行的是万圣节前夜晚会,邀请了一群十至十七岁的孩子作客。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