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大西洋底来的人 - 第五部 科学狂人 第五章 奇特的浮游生物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世界上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百分之九十三位于沿海地区,五十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百分之七十七位于沿海地区,海水上涨威胁着人类文明的中心。水上城市威尼斯已经开始移民,欧洲的货栈码头阿姆斯特丹已经停止进货,电催个主顾在一周内提货,否则仓库进水,损失自负。石油销价以每天百分之十八的递增率直线上升,而交易所的股票却直线下降,一片抛卢。报纸头版头条的通栏标题出现了世界的末日和人类的浩劫等恐怖字眼。
  在这片混乱之中,政府布置了从空中、陆地和海洋的监测研究计划,海鲸号根据总统的命令,用负着特殊的使命离开了基地。
  陆上的情报不断输入海鲸号的中央控制室。玛莉博士心神不安地看着荧光屏上显示的海啸情报局新闻公报。
  海啸情报局新闻公报:
  预计未来24小时内海水猛烈上升地点:
  威尼斯(意大利)+1.3英寸
  亚瑟港(美国)+1.4英寸
  圣约翰(加拿大)+1.4英寸
  纽芬兰(加拿大)+1.3英寸
  玛莉博士按了一下操纵台上的蓝色按钮,从荧光屏下边滚出一张电视扫描活页纸,公报全文都复制在上面。
  这是一台刚安装完毕的彩色显示、复印两用机,只要你旋动蓝色的按钮,电视显示屏幕上的图象就可以一张接一张地复印出来,每页纸的左角上还清楚注明资料来源和年、月、日。这个机器还有一个特点:它不需要特定的纸,不管什么样的纸,甚至是塑料薄膜也能复印出清晰的彩色图象。
  玛莉博士把海水上升内容的电视活页记录纸递给了麦同时按动按钮,请珍妮接通海洋研究中心的贾志伟主任务。
  报告海水成份。
  根据电脑自控化验分析,海水所含的脱氢酶数量显著增加,

  什么?贾志伟深感问题严重,叮嘱说,请密切监视,随时报告。
  贾志伟告诉玛莉博士,海汗研究中心为了准备向华盛顿的报告,六小时以后在学术厅召开海况研究讨论会,重点是海水为什么反常地上升。
  玛莉博士问,舒拔博士参加吗?
  现在找不到他。比利甘姆斯首席科学顾问说,舒拔早有声明在先,只有麦克同他合作,才能解决洋面上升的问题。
  麦克听了这段话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玛莉博士和麦克哈里斯对于海水上升的原因进行过多次研究,做了多方面的设想:是不是太阳系1052号小行星的爆裂产生的吸引力造成的?及不是月球引潮力受太阳黑子影响发生了变化?是不是太阳改变了辐肘强度引起了两极冰雪消融?一切可以设想的原因被客观资料否定以后,他们预感到这是一场人为的灾难。
  为了搞活海水上升的原因,他们按总统指令开始对返回基地时突然遇到的海底急流进行调查,说不定这奇异的海流就是揭开秘密的钥匙。
  两个小时以后,海鲸号潜艇再一次来到发现海底急流的地方。麦克跳入水里,冒险实地调查。
  指挥舱的荧光屏上出现了麦克的身影。麦克向玛莉博士报告说:我刚才试图追踪那股水流,但是水流忽隐忽现,没有办法找出它的来源。说完,又向左边游去。
  玛莉博士觉得很纳闷。
  从扫描仪显示的结果看,既没有什么突变的海洋现象,也没有外层的冲击,地层也没有变动.现在麦克又报告说,那股水流又失踪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时,荧光屏上又传来了熟悉的声音:玛莉博士。
  麦克,有什么情况?
  有点不答常,找在这个海域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东西。

  什么东西?
  浮游生物。这里有很多很多,连水的颜色都变成深缄色的了。麦克一边说,一边用右手往四周画了一个大圆圈说,到处都有。
  麦克,这一带本来就有很多浮游生物。你再观察一下,看有没有什么特殊现象?
  伊丽莎白,你应该看一看,这些浮游生物是跟着水流到这里来的。麦克往小玻璃试瞥里装了一些东西,然后盖上盖子,对玛莉博士说:我马上回来,让你看看这些标本。
  不一会儿,麦克回到海鲸号潜艇指挥舱,将那只玻璃试管交给玛莉博士。玛莉接过来看了看说:你说的标本,就在这里面?
  麦克点了点头,指着试管说:我看这些浮游生物的特点就是比一般的浮游生物大些。
  什么?麦克你说什么?
  我说,刚才我在海底发现的浮游生物,比一般的要大一些。
  这倒是什值得研究的问题。玛莉博士将麦克从海底带回来的玻璃试管交给化验师亚伦,看看化验师说:亚伦,检查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浮游生物?
  是,玛莉博士。亚伦接过试管,向化验室走去。没过多久,亚伦突然喊了起来:玛莉博士,您快来看!
  玛莉博士一听,预料一定是育什么新发现了。她看了看麦克,两人快步走进化验室。
  亚伦,有什么情况?
  这种浮游生物很特别,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大的浮游生物!
  你查阅了有关资料吗?玛莉问。
  根据现有资料,各种浮游动物,象什么变形虫、放射虫、有孔虫、纤毛虫、鞭毛虫等,都是很小很小的。至于浮游植物,象悬浮水中的微小藻类植物,体积更小了,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
  亚伦,你能估计它比一般的浮游生物大多少吗?玛莉问道。

  我算了一下,比一股浮游生物大一倍多。亚伦将一张纸递给玛莉博士,上面有一般浮游生物和新发现的浮游生物的体积对照表。
  大一倍多?玛莉博士不停地用右手轻轻地拍打着左胳膊,在室内来回踏步,苦苦思索。
  是不是从来没有文字记载过这么大的浮游生物?麦克问玛莉博士。
  麦克的话,提醒了玛莉博士,她说:我想起来了,有一本研究海洋生物的书上曾经说过,几百万年前的古代浮游生物是比较大的。亚伦,查一下咱们艇上的电脑资料索引,看看有没有关于古代浮游生物的资料?
  玛莉和麦克离开化验室回到指挥舱,他们走到电脑操纵仪前。
  玛莉博士,找到了:古代浮游生物的号码是7084。
  玛莉在键钮上按了7084四个数字,荧光屏上立即出现了一行行文字,玛莉博士看着看看,突然按了一下图象固定键钮。站在玛莉博士身边的麦克,一边看着荧光屏,一边念着上面的字:早在更生世时代,在今天的楚科奇海一带的海洋里,有一种浮游生物,比今天人们见到的浮游生物大一倍多。
  麦克念到这里,看着玛莉博士说:这就是说,带来这种浮游生物的水流,是从楚科奇海流来的?
  我同意你的分析,因为从历史资料看,只有在楚科奇海一带,才有这样大的浮游生物。
  我想可能是舒拔把楚科奇海的冰雪给融化了。麦克接着说。
  玛莉博士对麦克的大胆推测,感到有点吃惊,但是仔细一琢磨,又觉得很有道理。她抬起头来,发现麦克正看着她,期待着她的决策。从麦克的表情,玛莉博士知道麦克在想什么。于是说:麦克,你的意思是不是我们应该到楚科奇海去一趟?
  麦克微笑地点了点头。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两百年的孩子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1我是一个已经步入老境的日本小说家,我从内心里感到欣慰,能够有机会面对北大附中的同学们发表讲话。现在,我在北京对年轻的中国人——也就是你们——发表讲话,可在内心里,却好像同时面对东京那些年轻的日本人发表讲话。今天这个讲话的稿子,预计在日本也将很快出版。像这样用同样的话语对中国和日本的年轻人进行呼吁,并请中国的年轻人和日本的年轻人倾听我的讲话,是我多年以来的夙愿。 [点击阅读]
丧钟为谁而鸣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0
摘要:海明为、海明微、海明威,其实是一个人,美国著名小说家,英文名Hemingway,中文通常翻译为海明威,也有作品翻译为海鸣威,仅有少数地方翻译为海明为或海明微。由于均为音译,根据相关规定,外国人名可以选用同音字,因此,以上翻译都不能算错。海明威生于l899年,逝世于1961年,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是一位具有独创性*的小说家。 [点击阅读]
个人的体验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鸟俯视着野鹿般昂然而优雅地摆在陈列架上的精美的非洲地图,很有克制地发出轻微的叹息。书店店员们从制服外衣里探出来的脖颈和手腕,星星点点凸起了鸡皮疙瘩。对于鸟的叹息,她们没有给予特别注意。暮色已深,初夏的暑热,犹如一个死去的巨人的体温,从覆盖地表的大气里全然脱落。人们都在幽暗的潜意识里摸摸索索地追寻白天残存在皮肤上的温暖记忆,最终只能无奈地吐出含混暧昧的叹息。 [点击阅读]
九三年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九三年》是雨果晚年的重要作品,这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他在《笑面人》(一八六九)的序中说过,他还要写两部续集:《君主政治》和《九三年久前者始终没有写成,后者写于一八七二年十二月至一八七三年六月,一八七四年出版。这时,雨果已经流亡归来;他在芒什海峡的泽西岛和盖尔内西岛度过了漫长的十九年,始终采取与倒行逆施的拿破仑第三誓不两立的态度,直到第二帝国崩溃,他才凯旋般返回巴黎。 [点击阅读]
交际花盛衰记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0
摘要:阿尔丰斯-赛拉菲诺-迪-波西亚亲王殿下①①阿尔丰斯-赛拉菲诺-迪-波西亚亲王(一八○——一八七三),一八三三年巴尔扎克曾在米兰这位亲王家作客。这部作品主要描写巴黎,是近日在您府上构思而成的。请允许我将您的名字列于卷首。这是在您的花园里成长,受怀念之情浇灌的一束文学之花。当我漫步在boschetti②中,那里的榆树林促使我回忆起香榭丽舍大街,这怀念之情牵动我的乡愁时,是您减轻了我的忧思。 [点击阅读]
人性的优点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0
摘要:1、改变人一生的24个字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远处模糊的,而要去做手边清楚的事。1871年春天,一个年轻人,作为一名蒙特瑞综合医院的医科学生,他的生活中充满了忧虑:怎样才能通过期末考试?该做些什么事情?该到什么地方去?怎样才能开业?怎样才能谋生?他拿起一本书,看到了对他的前途有着很大影响的24个字。这24个字使1871年这位年轻的医科学生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医学家。 [点击阅读]
人鱼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眼前是突兀林立的岩石群。多摩河上游的这片布满岩石的区域,地势险峻,令垂钓者望而却步。几年前,曾发现一女子被人推下悬崖赤裸裸地嵌陷在岩石缝中。岩石区怪石嶙峋、地势凶险,当初,调查现场的警官也是费尽周折才踏进这片岩石区域的。一个少女划破清澈的溪流浮出水面。十四五岁的样子,赤身倮体,一丝不挂。望着眼前的情景,垂钓者的两颊不由得痉挛起来。直到方才为止,在不断敲打、吞噬着岩石的激流中还不曾出现过任何物体。 [点击阅读]
他们来到巴格达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一克罗斯毕上尉从银行里走出来,好象刚刚兑换完支票,发现自己存折上的钱比估计的还要多一些,因此满面春风,喜气溢于形色。克罗斯毕上尉看上去很自鸣得意,他就是这样一种人。他五短身材,粗壮结实,脸色红润,蓄着很短的带军人风度的小胡子,走起路来有点摇晃,衣着稍许有点惹人注目。他爱听有趣的故事,人们都很喜欢他。他愉快乐观,普普通通,待人和善,尚未结婚,没有什么超凡拔群之处。在东方,象克罗斯毕这样的人很多。 [点击阅读]
以眨眼干杯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她有个大目的1以深蓝色的蓝宝石为中心,围绕镶嵌着一圈小小的钻石。把这些宝石连接到一起的,是灿灿发光的黄金。卖点在于其非凡的品质。项链、挂坠、耳环、再加上一对手镯,共计七千四百三十万日元。旁边是一条用红宝石、钻石和水晶组合而成的项链,二千八百万日元。耳环,一千万日元--双层玻璃的背后,仿佛就像是另一个世界。一颗小小的石头,其价格甚至要超过一个大活人。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它们是那样地耀眼夺目。 [点击阅读]
伊迪丝华顿短篇小说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0
摘要:作者:伊迪丝·华顿脱剑鸣译在我还是个小女孩,又回到纽约时,这座古老的都市对我最重要的莫过于我父亲的书屋。这时候。我才第一次能够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一旦走出家门,走上那些简陋单调的街道,看不到一处像样的建筑或一座雄伟的教堂或华丽的宫殿,甚至看不到任何足以让人联想到历史的东西,这样的纽约能给一位熟视了无数美丽绝伦的建筑、无数地位显赫的古迹的孩子提供些什么景观呢?在我孩提时代的记忆当中,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