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 -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读书笔记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实在不明白人民文学出版社非要在封面上加上一句“本书曾在英国和美国遭禁三十余年”,虽是一说明事实的陈述句,但背后总有深意,旁敲侧击,我就不信是他们说者无意,我听着有心。然后,封底上一句“引起轩然大波的是书中一些露骨的性*爱描写……”,并注明选自一本名叫《20世纪欧美文学史》的弱智教材。
  书中做¥爱的段落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大概和好莱坞大片里床戏所点缀的时间差不多。而且描写主要停留于精神层面,抽象而充满了比喻和象征。要我来写一本 “露骨的”、“引起轩然大波”的书,不敢说前无古人出类拔萃,但和David Herbert Lawrence比起来,更能让男人勃@起女人湿#润。
  我更同意译者赵苏苏和一些百科全书对此书介绍中的观点——‘The publication of the book caused a scandal due to its explicit sex scenes, including previously banned four-letter words, and perhaps particularly because the lovers were a working-class male and an aristocratic female.’
  就现代的观点来看,作者的语言很平常,并且Lawrence本人肯定不会想到当今的作者已经脱到怎么样的赤裸程度。当然,不能用现在的观念来要求和评价过去的人们。除了语言上的性*感,更重要的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非与她同一阶层。好似如今富家少奶奶红杏出墙,出了墙还不算,情人是给自家别墅后院打扫卫生的男保姆。难怪身处Lawrence那一时代的社会舆论要像她老公一样想不开,想想就郁闷,暗暗吐苦水“姘头找谁不行,多丢人。”就连一项讨厌自己这个有钱女婿的老丈人和她亲密无间有新式头脑的姐姐都无法接受,其他人就更不在话下。有些上述了解,认为关注销量的出版社和《20世纪欧美文学史》是弱智也就再自然不过了。其实他们弱智也就罢了,主要是造成的影响不好,有读者评论说“我的的确确是把这本书当一禁书看的; 所以看完之后相当相当的失望…… 古不比金瓶,今不及宝贝;上不如尤利西斯,下不耻于性*#奴隶空姐…… ” ,难怪,你把它当黄#书看当兴奋剂吃,当然要嗜睡。

  关于翻译,是技术上的问题,可以说赵苏苏的译文是值得肯定的,空口无凭,读书时我会时不时就一些特别的句子查找原文,看译者如何处理。比如清晨梅勒斯(Mellors)为查特莱男爵克利福德(Clifford)推完轮椅后互相道“Good Morning”,没有比把它们翻译成“再见”更适合的了,因为语境里就是道别的意思。若读原文便能感受出其特别之处,因为汉民族的语言和生活里没有这样的习惯。
  翻译中还有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猎园看守人梅勒斯(Mellors)常常说英格兰中部地区的德比方言土话,要在文中译文中体现出来比较困难。实战中,译者用了“俺”来表示方言中的“我”,还有诸如“俺娘”之类,情人嘛,是主角,抬头不见低头见,搞得我老觉得在看一个山东人说话。不过要用中文体现出正式英语和德比土话之间的区别确实不容易,赵苏苏在译后记中特别指出翻译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采用勉强折衷办法的无奈,态度很谦虚,所以读者也应该原谅她所二次塑造的山东大汉。看人挑担不吃力,不劳动怎么有资格评论别人,所以我也想怎么办才好。或许可以把书中所谓的正式英语翻译得书面化些贵族些,而康妮(Connie)情人的方言口语化些老百姓些。如此可能更柔和,不突兀。
  回到故事本身,克利福德(Clifford)也是悲剧性*的人物,造成不幸的不是战争留下的伤痕,而是夺取了他原本正常的下半身,即使他继承了爵位,即使他拥有了巨大的财富,即使查特莱夫人目前还依旧是他的夫人。无法生育,没有性*生活,心理一定会产生问题,他想用纯粹精神生活来代替,可康妮 (Connie)不要这种没有实实在在生活乐趣看似高贵上层的精神生活,无论是贵族还是帝王,都有人的动物本能。查特莱男爵和查特莱夫人身体上没有肌肤之亲,他们的心当然隔得更远。

  任何一个身处他位置的人,都会预感到妻子的离开,早晚之事,并恐惧。他不想用物质和手段留住她,甚至自欺欺人的让她去找情人并为他生个孩子好继承家族,并且过分自信只要不让他知道就能眼不见为净。当康妮(Connie)毅然离去的时候,他的贵族地位再也无法掩饰和制服内心因失去性*爱和妻子抛弃他而产生的本能痛苦和对其自尊心的巨大一击。所以他只能近乎病态地像个孩子在日夜照顾他的女管家怀里哭泣,并从她身上找回一些因失去性*@能力而失去的对女人的占有和控制欲,毕竟博尔顿太太(Bolten)会顺从他一切,让他的双手在她身体上发泄。
  婚姻的另一方,她有她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权利,她应该从他们间死气沉沉的生活中彻底离开。虽然有社会有舆论的压力。书中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他们并不把她当作一个女人来对待,只是把她当成一个“人”而已,完全不顾一个女人的需要和内心感受。当克理福德(Clifford)要他去和别人生个孩子的时候,只是把她当成了传宗接代生孩子的机器。
  我自己越发觉得对待女人要宽容一定,虽然她们常常脑子不好让人光火,虽然她们有很多特质在男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我自己越发觉得在变成一个女权主义者,对于女性*的关爱和尊重不断占据我的价值观。在如今社会中,女性*毕竟是相对弱势的性*别群体。她们要生育子女,生命的重要责任迫使她们放弃很多机会;她们的青春比起男性*来更加珍贵,年轻毕竟在外表上会有很多优势,这是社会审美观念所赋予的。当然现在有愈来愈多的独立女性*,她们在事业上追求和男人一样的成功,不过她们会付出更多,更艰辛。所以,一个女人能找到一个真正爱她对她好的男人,能在她为他生孩子而放弃事业机会做出巨大牺牲的时候给予她无尽关怀和关爱的男人,才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幸福之所在。

  有很多经历风雨的女人说,当年有个男人追他对她可关心了,这么当时就傻了,选了已经离婚的那个男人做老公。其实到头来,帅不帅,有没有钱这些虚荣表明都不能经历时间的考验,对她好才是最重要的。
  女人需要的是她的小家庭,她能为之付出一切的。可以在这之前,女人必须经济独立,经济独立才能情感独立。现在绑住大款的那些年轻美貌的现实的姑娘们,她们总有岁月斑驳的一天,到那时如果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代替年轻漂亮成为最大优点的东西,等待的评价就是一无是处,就是被抛弃的命运。
  作者的故事并没有交代她们出走之后的生活,我在想,作者给与了康妮(Connie)追求自由跨越阶级的爱情,但他们在一起之后能不能依然保持平和的心态,能不能顶住社会世俗舆论的压力,能不能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平平安安走完爱情的旅程?为什么世俗反对?就因为家庭成长背景差太多的话,观念习惯好恶自然会有诸多不同,长期的相处便是问题。可能作者考虑到了这样的现实,所以梅勒斯(Mellors)虽然说的是乡下土话,可毕竟他会说一口漂亮的标准英语,只是他不愿意说,他曾经还是一个中层的军官,或者说,他和康妮还是有一些阶级上的融合。如果让一个宫廷长大的公主,爱上一个社会最下层的乞食者,我想,爱上容易,因为新鲜好奇,相处却不易,因为文化背景相差太大。这就是现实,所以作者务实,浪漫的读者也要认识到,那些上天下地的爱情诗篇只有脱离社会基础的言情小说和浪费时间的浪漫连续剧里才会有。
或许您还会喜欢:
理想国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点击阅读]
理智与情感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0
摘要:【作者简介】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 [点击阅读]
琥珀望远镜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0
摘要:猛兽们从深邃的山谷走来看着熟睡中的少女——威廉?布莱克紧挨着雪线有一个杜鹃花遮蔽的山谷,山谷里哗啦啦地流淌着一条乳白色的雪水融化而成的小溪,鸽子和红雀在巨大的松树间飞翔,在岩石和其下簇拥着的又直又硬的树叶间半遮半掩着一个洞。 [点击阅读]
瓦尔登湖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 [点击阅读]
生活在别处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吕新雨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故意。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这种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这样抒情诗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性质的问题,抒情态度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范畴。 [点击阅读]
田园交响曲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纪德是个不可替代的榜样在二十世纪法国作家中,若论哪一位最活跃,最独特,最重要,最喜欢颠覆,最爱惹是生非,最复杂,最多变,从而也最难捉摸,那么几乎可以肯定,非安德烈·纪德莫属。纪德的一生及其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座现代的迷宫。这座迷宫迷惑了多少评论家,甚至迷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长达三十余年。这里顺便翻一翻诺贝尔文学奖这本老账,只为从一个侧面说明纪德为人和为文的复杂性,在他的迷宫里迷途不足为奇。 [点击阅读]
男人这东西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对于性,少男们由于难以抑制自己而感到不安;与此同时,他们又抱有尝试性爱的愿望。因此,他们的实情是:置身于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情感的夹缝中苦苦思索,闷闷不乐。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成长为响当当的人是极其不易的。在此,我们所说的“响当当的人”指的是无论在肉体还是在精神方面都健康且成熟的男人和女人。在成人之前,人,无一例外要逾越形形色色的障碍、壁垒。 [点击阅读]
畸形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大战末期,我在埃及认识了苏菲亚-里奥奈兹。她在当地领事馆某部门担任一个相当高的管理职位。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个正式场会里,不久我便了解到她那令她登上那个职位的办事效率,尽管她还很年轻(当时她才二十二岁)。除了外貌让人看来极为顺眼之外,她还拥有清晰的头脑和令我觉得非常愉快的一本正经的幽默感。她是一个令人觉得特别容易交谈的对象,我们在一起吃过几次饭,偶尔跳跳舞,过得非常愉快。 [点击阅读]
癌症楼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0
摘要:肖韦宏瑞典皇家学院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从而使前苏联与西方之间继“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之后又一次出现了冷战的局面。从那时以来,索尔仁尼琴也由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变为“流亡作家”,其创作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更为引人注目。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战死在德国;母亲系中学教员。 [点击阅读]
白发鬼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诡怪的开场白此刻,在我面前,这所监狱里的心地善良的囚犯教诲师,正笑容可掬地等待着我开始讲述我的冗长的故事;在我旁边,教诲师委托的熟练的速记员已削好铅笔,正期待我开口。我要从现在起,按照善良的教诲师的劝告,一天讲一点,连日讲述我的不可思议的经历。教诲师说他想让人把我的口述速记下来,以后编成一部书出版。我也希望能那样。因为我的经历怪诞离奇,简直是世人做梦都想不到的。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