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布登勃洛克一家 - 第九部 第三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小约翰被他父亲安排去拜别祖母的遗体,他自己虽然心里挺害怕,却没敢说一句违拗的话。在老参议夫人和死亡挣命的次日,议员在饭桌上和他的妻子谈起克利斯蒂安的行为,对他在母亲弥留之际竟然去睡觉的行为大加指责;议员这番话是有意当着他儿子的面说的,“他的神经不好,托马斯,”盖尔达回答说。议员在溜了汉诺一眼以后……似乎是在故意让儿子知道他的不满……几乎是声色俱厉地驳斥说,这件事决不能原谅。母亲当时痛苦那么大,在她身旁的人甚至对自己的平安无恙这一点都要感到羞愧,怎么能那么怯懦,甚至不想面对别人痛苦的场面呢?汉诺听了父亲的这一番话,决定对瞻视祖母遗容的这件事不表示反对的意见。
  在出殡的前一天,当汉诺夹在父亲和母亲两人中间,刚一走进大厅他就发现,这里已经变了模样,正像去年圣诞节大家排队走进去那次似的。一盆盆的高大的植物和巨大的银烛台交替着摆成一个半圆形。正面,一片片深绿的树叶做为背景,一座雪白的拉尔瓦德逊的耶稣雕像立在乌黑的底座上。这座雕像原来是摆在外面游廊上的。墙上到处悬着黑纱,在风中轻轻摇摆,原来的天蓝色的壁毯和那一向笑瞰着一家人团坐聚餐的神像都被遮盖起来。在一些全身带孝的亲戚当中小约翰显得很不自在,自己的水手服的袖子上也缠着一大块黑纱。屋子里摆着无数花束和花圈,一阵阵香气扑进鼻子里,与此同时,又偶尔可以闻到另外一股既陌生又有些熟悉的淡淡的香气,这两种香气弄得小约翰有些神情恍惚,站在灵床前面怔怔地望着死者的躯体在白缎子里僵直地、冷峻地挺仰着……祖母不是这个样子。虽然那还是她惯常在节日戴的白缎子飘带的帽子,帽子下面露出来的也还是她的棕红色的假发,可是,那尖尖的鼻子,那向下凹着的嘴唇,那向上翘起来的下巴,那一望而知就是冰冷的、焦黄的、僵直的、透明的交迭着的双手,都和她联系不到一起。这是一个从来没看见过的蜡制的假人。把这个假人这样打扮起来,陈列在这里让来来往往的人看真是有些可怕。他向风景厅那边望过去,仿佛真的祖母随时就会从那里边走出来似的;但他的感觉并没有变成现实。她已经死了。死神已经用这个蜡人把她永远换去了,她的眼皮和嘴唇闭得这么紧,这么难以令人亲近……他站在那里,身子的重量都放在左腿上,右膝曲着,右腿软软地垂下来,一只手攥着胸前的水手结,另一只手松软无力地垂下来。他的头向一边歪着,淡黄色的卷发直垂到额角上。在他的紧皱着的眉毛下面,一双棕黄色的、罩着一圈青影的眼睛带着嫌恶的思索的神情瞪视着死人的面部。他仿佛不敢吸气似的一点点的呼气、吸气,因为每吸一口气他都担心要嗅到那股即使是室内浓郁的花香有时也遮掩不住的既陌生又熟悉的香味。这股香气每次一飘入他的鼻子,他的眉头就要使劲地皱一下,嘴唇就要颤抖一会儿……最后他长叹了一口气,那声音就好像马上就要哭起来,佩尔曼内德太太不由得俯下身去,吻了他一下,把他领出去。

  议员夫妇、佩尔曼内德太太和伊瑞卡·威恩申克在风景厅连续几个小时接见全城来吊唁的客人,这真是令人疲劳不堪的工作。在把客人都接见完以后,伊丽莎白·布登勃洛克的葬礼开始了。外地的亲戚从法兰克福和汉堡赶到这里来,与孟街做最后一次道别。客厅,风景厅,圆柱大厅和游廊,每个可以立足的地方都挤满了前来吊丧的客人;在一片烛光的照耀下,圣玛利教堂的普灵斯牧师庄严地站在寿材前边作葬礼讲道,他叉着两手,抵在下巴下面,一张刮得干干净净的面孔露在宽大的皱领上面,仰望着天空,脸部时而因狂热而变得阴郁,但有时又显出一片光明的温柔。
  他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赞扬故世的人的种种美德,赞扬她的高尚,她的谦虚,她的乐观和虔诚,她的慈善心肠和温柔性格。他特别提到“耶路撒冷晚会”和“主日学校”,死者的生平在他雄辩的口才中显得灿烂光辉……最后,谈到“长眠”时,因为需要一个形容词,于是他也说了一下死者怎样“宁静地长眠不醒”。
  佩尔曼内德太太很知道,她现在摆出居丧时的哀戚和庄严姿态的重要性。她跟自己的女儿伊瑞卡以及孙女伊丽莎白占据着最引人注目的地位,后边就是重重迭迭的花圈和棺材,身旁紧挨着牧师,而托马斯,盖尔达,克利斯蒂安,克罗蒂尔德,小约翰,还有那个唯一的家族长辈克罗格,却如同关系较远的亲族似的,站在不甚显著的地位。佩尔曼内德太太腰身笔挺地站在那里,耸着肩膀,两手搭在一起,握着一块镶黑边的细麻布手帕。她从内心感到骄傲无比,因为自己能在这样一次不同平常的日子扮演主角这种感觉甚至连悲痛都不记得了,忘得干干净净。她意识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因此自己的眼睛大部分时间低垂着,但是每隔一会儿也不由自主地向云集的客人中扫一眼。她看到来宾中有哈根施特罗姆家的姑娘玉尔斯·摩仑多尔夫和她的丈夫……可不是,这些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缺席,不管是摩仑多尔夫家的人也好,是吉斯登麦克家的人也好,是朗哈尔斯要么是鄂威尔狄克家的人也好!尽管冬妮·布登勃洛克遭过格仑利希的事,遭过佩尔曼内德的事,又遭过胡果·威恩申克的事,但她还是她……冬妮·布登勃洛克,他们还是要齐聚在她身边,向她表示吊唁和慰藉……!

  普灵斯亥姆的悼词还在滔滔不绝地讲下去,他故意去触动这场丧事在每人身上留下的伤口。他令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受到的是何等重大的损失,他懂得怎样使那些自己不会落泪的人淌眼泪,而那些被感动的人也确实感激他这种作法。当他谈到“耶路撒冷晚会”的时候,死者的所有那些老朋友都泣不成声,唯一的例外是凯泰尔逊太太,因为她什么也听不见。她只是带着聋子所惯有的那种痴呆的表情茫然向前望着。此外神情依旧的也还有保尔·盖尔哈特的那两位后裔……盖尔哈特两姐妹。她俩手挽着手站在一个墙角,眼睛像平时一样清澈。她们的心中在为老夫人的去世而高兴。不但高兴,而且,如果不是她们生来就不懂得忌妒和怨恨的话,她们一定还会嫉妒她。
  讲到卫希布洛特小姐,人们只看到她一个劲地用力擤鼻子,发出一声声轻脆的声音。但是布来登街的三位布登勃洛克小姐也没有哭,她们没有抹眼泪的习惯。她们的面容虽然比平日减少了一些辛辣,但心平气和的满足表情却掩饰不了。“死”到底是不偏不倚,最大公无私的……以后,当普灵斯亥姆牧师的最后一声“阿门”消逝在空中以后,四个戴黑三角帽的杠夫走进屋子来。他们走的既轻且快,以致他们的袍子在身后边涨起一个鼓蓬。他们一进屋就直奔到棺材前面。这四张专门给人家打杂的面孔谁都认识,每当有第一流的宴会举行,他们总是被雇来端大盘子,人们也总能看到他们在游廊上举着大酒瓶灌摩仑多尔夫酒厂的红酒。此外,碰到第一流或者第二流人家办丧事,他们也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们做这种事同样也是驾轻就熟。他们很具有职业素质,知道棺材这样被几个外人生生从亲族家人之中抬走,而且一去而不复返,这是多么沉重的时刻,所以这件事必须办得麻利,办得不拖泥带水。几个轻快敏捷的动作,既无拖泥带水,也无杂乱慌张,他们已经把棺材从灵架上抬到肩膀上,让人几乎感觉不到这本来是伤心欲绝的场面,那被花圈盖满的寿材已经从圆柱大厅抬了出去,既不显得延宕,又不失于匆迫。

  女太太们仪止端庄地围到佩尔曼内德太太和她的女儿四周来跟她们握手,但她们在答谢的时候有些含混不清,她们的话说得既不太多,也不太少,她们说得恰到好处;而一些男客们,则时刻准备着出门乘车……于是这长长的一行穿着黑色孝服的送葬行列慢慢地蠕动起来了,他们穿过一条条潮湿的灰色街道,走出城门,沿着一条树叶已经落光的、受着冷雨冲打的林荫路缓缓前进,一直到达目的地……墓地。乐队在一丛树叶几乎落净的矮树后面奏起丧礼进行曲,人们跟在棺材后面,从松软的土路上走过去,走到一块矮林的边上,这里,一块顶着一架大砂石十字架的镌着皋塔式的粗黑字体的石碑代表着已经到了家族先辈长眠的地方……一块雕着家族纹章的石头墓盖躺在一个四周环着翠绿的黑洞洞的墓穴旁边。
  地底下深处就是给新来的人准备的地方。这里的地基在议员亲自监督下,扩大了许多,把几位布登勃洛克先人的尸骨向两边移开了一些。在哀乐的尾声里,棺材由绳子系着摇摇晃晃地向墓穴里面降下去,最后当棺材发出噗地一声轻响触到地面的时候,此时牧师已经戴上了一副腕套,站到墓旁开始讲那些照例要讲的话。他那训练有素的清晰、热情而虔诚的声音从墓穴上边传过来,飘散到凄凉冷静的秋空里去。最后他向穴坑里俯着身,呼唤着死者的全名,为她做最后一次祝福。当他的话声停住,所有参加送葬的绅士们都用戴着黑手套的手把礼帽摘下来默祷的时候,天空露出一线阳光来。已经不下雨了,只有零星的雨珠还从树枝上和灌木上落下来,夹在这嘀嘀口答口答的雨珠声中的,还有一两声小鸟的轻脆、短促的啁啾声,好像在对人说着什么。
  接着客人们一一地走到死者的两位儿子和一位兄弟面前,向他们表示节哀之意。
  托马斯·布登勃洛克的深色厚呢料大衣上挂满了银色细雨珠,当客人们依次走过来的时候,他站在他的兄弟克利斯蒂安和他的舅父尤斯图斯两人的中间。他的身体看起来有些发福……这是在他的珍重摄卫的身体上显出的唯一苍老的迹象。在他那两撇上翘的胡须尖后面的面颊也比从前丰润了一些;只是他那原本白生生的肤色,由于失掉了血色,苍白得有如死灰。他紧紧握住每一只伸过来的手,这时他的一双微微红肿的眼睛便带着疲倦的殷勤的神色凝望着对方的脸。
或许您还会喜欢:
乞力马扎罗的雪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3
摘要: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长年积雪的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马塞人①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庙殿。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奇怪的是它一点也不痛,”他说。“你知道,开始的时候它就是这样。”“真是这样吗?”“千真万确。可我感到非常抱歉,这股气味准叫你受不了啦。”“别这么说!请你别这么说。 [点击阅读]
别相信任何人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如果你怀疑,身边最亲近的人为你虚构了一个人生,你还能相信谁?你看到的世界,不是真实的,更何况是别人要你看的。20年来,克丽丝的记忆只能保持一天。每天早上醒来,她都会完全忘了昨天的事——包皮括她的身份、她的过往,甚至她爱的人。克丽丝的丈夫叫本,是她在这个世界里唯一的支柱,关于她生命中的一切,都只能由本告知。但是有一天,克丽丝找到了自己的日记,发现第一页赫然写着:不要相信本。 [点击阅读]
地精传奇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梦每个人都会有,在这个网络时代,我们敲击键盘将梦化为一个个字符。做梦的人多了,写梦的人也多了,看梦的人更多了。当一个个梦想列于书站之中,我们不禁会发现许多的梦是那么相似。在金戈铁马中争霸大陆是我曾经的梦,但此时却不是我想要的。当“我意王”如天上的云朵随处可见后,英雄们早已失去光泽,那些豪言壮语怎么看都像是落日的余辉,虽然美,但已是黄昏时。对于什么题材流行我并不感兴趣,我最喜欢的还是西式奇幻。 [点击阅读]
基督山伯爵
作者:佚名
章节:130 人气:2
摘要:大仲马(1802-1870),法国十九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杰出的通俗小说家。其祖父是侯爵德·拉·巴那特里,与黑奴结合生下其父,名亚历山大,受洗时用母姓仲马。大仲马三岁时父亲病故,二十岁只身闯荡巴黎,曾当过公爵的书记员、国民自卫军指挥官。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他因为拥护共和而流亡。大仲马终生信守共和政见,一贯反对君主专政,憎恨复辟王朝,不满七月王朝,反对第二帝国。 [点击阅读]
大西洋底来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100 人气:2
摘要:阴云密布,狂风怒号,滔天的大浪冲击着海岸。海草、杂鱼、各种水生物被涌上海滩,在狂风中飘滚、颤动。一道嶙峋的峭壁在海边耸起,俯视着无边无际的滔滔大洋。一条破木船搁浅在岸边,孤零零地忍受着风浪的抽打。船上写着几行日文。孤船的旁边,一条被海浪选到沙滩上的小鲨鱼,发出刺耳的哀叫。在任暴的风浪里,野生的海带漂忽不走,有些在海浪里起伏深沉,有些被刮到海滩上,任凭酷热的蒸腾。 [点击阅读]
孤独与深思
作者:佚名
章节:53 人气:2
摘要:一、生平1839年3月16日,普吕多姆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两岁时父亲去世,这位未来的诗人便与寡居的母亲和一个姐姐一起住在巴黎和巴黎南部的夏特内。据《泰晤士文学副刊》说,他很小时名字前就加上了家人用于他父亲的昵称“苏利”。普吕多姆以全班数学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准备进入一所理工学院,可是一场结膜炎打碎了他成为机械师的一切希望。 [点击阅读]
巴黎圣母院英文版
作者:佚名
章节:78 人气:2
摘要: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点击阅读]
拉贝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胡绳60年前,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所犯严重罪行之一,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其惨痛的一页。虽然日本当时当权者和以后当权者中的许多人竭力否认有这样的惨案,企图隐瞒事实真相,但事实就是事实,不断有身经这个惨案的人(包括当时的日本军人)提供了揭露惨案真相的材料。最近,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共同翻译出版了《拉贝日记》。 [点击阅读]
沉默的羔羊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2
摘要:《沉默的羔羊》还不能算是经典,可“名著”的殊荣它还是当之无愧的。一部书,印到四百万册以上,无论如何其影响力不能低估。《纽约时报》一九九二年的畅销书排行榜上,《沉默的羔羊》稳稳地坐着第一把交椅,而根据它改编的同名电影又在本年度一下获得了五项奥斯卡大奖,这一来更是推波助澜,使这部以悬念及恐怖著称的小说在全球范围内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我大约三年前在一个朋友的家中看到了《沉默的羔羊》。那是原版录像。 [点击阅读]
狼的诱惑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2
摘要:“彩麻,你能去安阳真的好棒,既可以见到芷希和戴寒,又可以和妈妈生活在一起,真的是好羡慕你啊!”“勾构,我以后会经常回来的,你也可以到安阳来看我呀。记得常给我写信,还有打电话。”“喂,各位!车子马上就要出发了。”长途客运站的管理员冲我们叫道。“你快去吧,否则可要被车子落下了。”“嗯,我要走了,勾构。我一到妈妈家就会给你打电话的。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