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北平无战事 - 第22节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曾可达目光复杂,两只眼都望向了方步亭。
  方步亭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谦笑着向五人小组又弯腰还了一礼:“不敢当。”慢慢跨步进了会议室。
  五人小组都站直了身子,在等方步亭入座。
  坐哪里呢?
  如果坐到马汉山身边,那便是被质询的位子。
  可也不能坐到别处。
  方步亭丝毫没有让五人小组为难,径直走到马汉山身边。
  马汉山这时倒是眼明手快,立刻挪开了身边那把椅子,让方步亭好靠近桌边,待方步亭站好,他才将椅子移正了,好让方步亭坐下。
  杜万乘:“方行长委屈,请坐。”
  方步亭坐下了,五人小组这才坐下。
  方孟敖仍然目视前方,跟着坐下。
  马汉山是最后一个,也跟着坐下了。
  王贲泉跟方步亭是最直接的关系,因此由他介绍:“在座诸位多数是方行长的老朋友。可能只有曾督察以前没有见过,我介绍一下。方行长是美国哈佛的博士,长期就职于国民政府中央银行,论起德高望重,宋先生、孔先生都是尊敬的。曾督察在国防部预备干部局任职,是总统都看重的青年将官。”
  二人不得不正视了。
  曾可达十分礼貌地:“久仰。”
  方步亭十分得体地:“幸会。”
  “方大队长。”曾可达突然望向方孟敖。
  方孟敖又以军人的姿态倏地站起来。
  曾可达:“今天是会议,我必须介绍一下。方行长,令公子方孟敖现任国防部预备干部局驻北平经济稽查大队兼青年航空服务大队大队长。”
  奇怪的是,其他人的目光都在回避着,或望着文件,或望着别处。
  方步亭的头在慢慢向左边移动,他必须要看这个儿子了。
  在他一生的记忆里,这次头的移动,比他在美国第一次见导师、回国后第一次见蒋介石都忐忑!他不知道自己的目光望向这个“逆子”时,迎接他的会是什么。
  还有一双眼在十分专注即将发生的十年一见,这就是曾可达。他没有看方步亭,而是十分期待地望着方孟敖,目光中满是那种希望儿子认父亲的善意期待。至于有几分是真诚,有几分是观察,此时连他自己也不十分清楚。
  方步亭终于正面望见这个十年未见的儿子了!自己是坐着的,儿子是站着的,一米八几的身躯本就伟岸,且是仰视,何况他的头顶还高挂着国父的巨幅头像!
  方步亭的目光空了,在等着任何迎接他的结果。
  砰的一下,是皮鞋后跟相碰的声音,由于室内太静,这一碰便很响!
  所有回避的目光都下意识地同时望向了方孟敖。
  方孟敖刚才没有敬礼,这时竟十分标准地将右手举向帽檐,敬礼的方向却是他的正前方!
  所有的目光都定在他的身上。
  方孟敖突然向右呈四十五度转身,敬礼的身躯正面对向了方步亭。
  于是,所有的目光又都转向了方步亭。
  方步亭刚才还空空的眼神有了亮光,可也就是闪了一下,因为儿子的目光只是望着自己头顶的方向。
  是站起来,还是坐着不动?
  方步亭稳稳地坐在那里,说道:“请坐下吧。”
  方孟敖的手标准地放下了,移正了身子,坐了下去。
  在座的所有人提着的心其实都没有放下去。特赦方孟敖、重用方孟敖的背景或多或少大家都知道。党国的事从来都不会公事公办,但公事私办时总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恩怨。有恩的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有怨的那便是小事闹大,甚至是无事闹有。像今天这样利用儿子来打父亲,好像大家都还没经历过。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年青的一派要对老朽们下狠手了。

  数杜万乘的年龄身份最为尴尬,四十左右,老的靠不上,少的又不是。一定要归类,当属中年有学识的清流一派,对贪腐十分憎恶,搞斗争又无胆魄。现在又轮到他主持会议了,想了想,只好说道:“方行长,请您来的意思,我们不说您也应该知道。‘七五学潮’国府十分重视,说法也有很多。问题是,盟国发了照会,很多议员也在国会提出了质询。国家财政现在十分困难,军事物资的供应已是捉襟见肘,民生物资也都压到了最低预算,如果这中间还出现贪腐走私,财政部这个家根本就没法当了。北平市民食调配委员会的民生物资,财政部都是严格按照预算拨款购买的。为什么总是实物和账目出现这么大的差距?东北十六所大学一万五千多学生搬迁北平,是7月份教育部向财政部正式报的预算,财政部拨了款的嘛。为什么会出现7月4日北平参议会遣散东北学生的提案?央行北平分行管着民食调配委员会的账,中央的钱款是不是划到了北平,北平分行是不是把钱款划到了民食调配委员会?如果钱款都到位了,那么央行北平分行便没有任何责任?我们请方行长来,主要是问清楚这件事。”
  杜万乘不谙政治,算起经济账来还是条分缕析而且深中肯綮的,这样的问话方步亭必须回答。
  五人小组其他四人这时都埋着头,一致装着看文件,等着方步亭回答。
  方步亭慢慢回答了:“中央财政部的代表来了,央行总部的代表也来了。我能不能冒昧先问一句,杜总稽查刚才问的钱款是不是划到了北平分行,这个钱款指的是美元,还是法币?”
  杜万乘被他一句就问倒了,因为调拨现金从来都是中央银行,财政部哪能知道?只好望向了王贲泉。
  王贲泉回答了:“美国援华代表团7月3日才跟国府签的《援华法案》。至于法案里同意援助我们多少美元,目前尚属国家机密,本人不能在此泄露。但也可以跟诸位露个风,美国答应的援华美金,三分之二是军事援助,三分之一才是民生物资援助。有多少,能管多大的事姑且不说。那些钱现在还只是字,只是写在两国法案协议上的字,不是钱。要是说到法币,我想财政部比我们更清楚,就是调动所有的飞机火车运送,也买不到物资。我帮方行长说一句话吧,银行是需要储备金的。金库里没有黄金,美元也都还在美国。愣要把民食调配委员会物资购买调拨发放的事情往央行身上扯,往北平分行扯……方行长,你可以向央行总部写辞呈,我帮你去辞掉这个行长。免得替人背黑锅。”
  这哪像中央派的调查小组成员说的话,不站在五人小组一边,反站在被调查质询的人一边,这场第一次会议看样子已经开不下去了。
  可有一个人不干了,那便是马临深,他是中央民食调配委员会的副主任,闹出这么大的事,中央银行推得一干二净,那责任就全是民食调配委员会的了。
  马临深立刻站了起来:“王主任这个话说的都是实情,本人没有意见。只是想问一句,中央和北平民食调配委员会是4月成立的,组成人员是社会部、民政部和各市的社会局民政局。社会部、民政部也不印钞票,更不能生产粮食物资,央行不拨款、国府不调物资,民食调配委员会拿什么去购买物资,调拨发放物资?这一点不说清楚,马局长,我也赞成你写辞呈,帮你辞去北平市民食调配委员会副主任的职务。也免得替人背黑锅。”

  马汉山立刻站起来,向马临深深深地作了一揖:“那就拜托了!最好是现在就让我辞职。拜托,拜托马主任。拜托诸位!”
  这简直就是耍赖了!
  杜万乘气得脸色有些发白,推了一下眼镜,说话也不利索了:“你们这是要挟五人小组……不对,是对抗国府联席会议的决定!要是中央银行的代表和中央民食调配委员会的代表都是这样一个态度,本人现在就向王云五部长报告!”
  王贲泉和马临深一人坐在一边,竟几乎同时做出同样的动作,身子往后一靠,说出同样两个字:“请便。”
  杜万乘气得嘴唇发颤:“电话!拿电话来!”
  参加会议记录的只有曾可达的副官一人,拿电话当然是他的差事,这时他望向了曾可达。
  曾可达示了个同意的眼神。
  那副官立刻起身,电话就在他身后的茶几上,捧起来,好在电话线还长,便拉着线把电话捧到了杜万乘桌前。
  由于是专线电话,因此需要摇柄。
  杜万乘站了起来,一手按着话筒,一手摇着接线话柄,因手还在颤抖,那柄摇得便不圆。
  等到他拿起了话筒,准备命令接线的时候,一只手伸了过来,按住了话机。
  是曾可达。他按着话机站了起来:“杜先生,给王部长打电话管用吗?”
  杜万乘望着他。
  曾可达语气十分温和:“把电话给我吧。”
  杜万乘竟十分顺从,把话筒递给了曾可达。
  曾可达提起电话摆到自己面前,重新摇柄,快捷干脆!
  拿起了话筒,曾可达的语气就像在前方指挥打仗:“我是国防部曾可达,立刻给我接通南京二号专线。立刻接通!”
  王贲泉、马临深靠在椅背上的身子弹簧般伸直了。
  马汉山也立刻变了脸色,刚才那副死猪不怕滚水烫的模样立刻没了。
  一直不露声色的是徐铁英,这时也微怔了一下,目光望向方步亭。
  方步亭原来是那个神态,他们刚才吵架时也是那个神态,现在还是那个神态。
  跟他一样的是他的儿子,方孟敖一直挺坐在那里,目视前方。
  电话好像接通了。
  杜万乘斜抬着头紧紧地望着等听电话的曾可达,满脸期盼。
  “对,是我。我是曾可达。”曾可达身子挺得笔直,“是,能否请经国局长立刻接电话?好,谢谢了。”
  除了方步亭和方孟敖,其他人的目光或正视,或偷视,都在曾可达耳边那个话筒上。
  “我是。我还好。建丰同志您还好吧?”曾可达一脸虔诚,“是您说的这种情况。中央银行的代表王贲泉主任说‘七五案件’央行没有任何责任,中央民食调配委员会代表马临深副主任说他们民食调配委员会也没有任何责任。”
  经国局长显然在对面说话了,曾可达专注地听着,接着说道:“是。我立刻转问。”说到这里话筒仍然拿在手里,望了一眼王贲泉,又转望了一眼马临深:“经国局长问你们,那是谁的责任?是不是他的责任?请二位现在就回话。”

  马临深远远地望着王贲泉,王贲泉远远地望着马临深,两个人谁都不说话,都不敢说话,都希望对方说话。
  曾可达的目光盯住了马临深,把话筒向他那边一伸:“这可是二号专线,还要经国局长在那里等你们吗?”
  马临深不敢不回话了,身子趴在桌面上,隔着一个徐铁英,又隔着一个杜万乘,尽量把头靠近话筒,费力大声地说道:“请报告经国局长,我绝对没有说民食调配委员会没有责任。我们会认真查……”
  曾可达立刻把电话拿到耳边,听了经国局长简短的一句话:“是。”接着把话筒往左边微微一伸。
  王贲泉就坐在他身边,便伸手想去拿电话。
  曾可达的手紧紧地握住话筒:“说话就是。”
  王贲泉只好把嘴凑向话筒:“经国局长您好。是曾可达将军误会我们央行的意思了。闹出这么大的事,央行总部当然有责任,北平分行当然有责任。我们一定认真调查,认真改进,平息事件。”
  曾可达又把话筒拿到了自己耳边:“是。”
  曾可达望向了杜万乘:“杜先生,经国局长要跟你说话。”
  杜万乘已经激动了好久,这时连忙接过电话:“非常感谢经国局长。是,我在听……好……完全同意……好,好,我这就叫他接电话。”
  杜万乘突然望向了方孟敖:“方大队长,快过来,经国局长表扬你了。你来接电话。”
  这倒有点出乎意料,方孟敖站起身,却并没有走过来接电话的意思。
  曾可达十分机敏,立刻主动捧起电话,又从杜万乘手里接过话筒,拉着线快步走到了方孟敖面前,把话筒递给了他。
  方孟敖接过了话筒,却不像前面那些人主动问好,而是静静地等听,听了两句才答道:“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是军人,军人就应该住在军营里……”
  也不知经国局长在对面说了什么话,方孟敖竟沉默了。
  站在旁边的曾可达第一次急了:“心里怎么想的,就怎样回答经国局长。”
  方孟敖这才答了一句:“我知道。公事和私事,我分得清楚。”答完这句把话筒还给了曾可达。
  曾可达立刻把话筒凑到耳边,另一只手提着话机一边走回原位,一边专注地听着:“是。我让杜总稽查宣布。建丰同志放心。”
  走回原位,他一直听到对方话筒挂了,才将话筒放回到话机上。望着杜万乘:“杜总稽查,经国局长说他的意思已经告诉你了,请你向大家宣布。”
  “好。”杜万乘现在已经底气十足,站了起来,“请都起来吧。”
  会议室里的人都站起来,包皮括方步亭、马汉山。
  杜万乘十分严肃:“两条指示。第一条,在五人小组调查期间,允许任何被调查的人提出辞职,但辞职后立刻转送中央特种刑事法庭立案,接受法庭的调查审讯!第二条,国防部预备干部局派驻北平的经济稽查大队有权力调查民食调配委员会任何仓库的物资,并有权力查核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账目。调查结果直接向杜万乘总稽查、曾可达督察汇报。北平市警察局徐铁英局长需全力配合稽查大队的调查行动。”
  一片沉寂。
或许您还会喜欢:
北平无战事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简介:1948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后三年,北平经济崩溃、民生凋敝,看似平静的北平城内暗流汹涌。国共两党决战之际,以蒋经国为首的国民党少壮派,突然对涉嫌通共的国民党空军王牌飞行员方孟敖委以重任,将其飞行大队改编为国防部经济稽查大队,前往北平调查民食调配物资的贪腐案,藉此打击以方孟敖的父亲、国民党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行长方步亭为核心的孔宋家族贪腐势力, [点击阅读]
村子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2
摘要:祝永达在村口那棵松树下碰见马秀萍是很偶然的事情,当时,他不可能产生这样的念头:有朝一日娶马秀萍为妻,从此甜甜美美地活人过日子。那是!”979年早春二月的一个晌午。走在田地里的祝永达觉得明媚的春天仿佛是从他脚底下生长出来的,解冻了的土地酥软而仁慈,从枯萎的色泽中挣脱出来的麦苗儿扑面而来。远远近近的村庄里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鸡鸣狗吠声和空气中逸散出的各种细微的声音在表示大地苏醒了活跃了。 [点击阅读]
第二个太阳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一一列火车向南急驶。其中一节平板车上装载着一辆小吉普和一辆中型吉普。兵团副司令秦震坐在小吉普司机旁边他的坐位上。雨水在风挡玻璃上狂泻奔流,风把雨水旋进吉普车厢里面,凉渗渗的大雨点扑在秦震的脸上,他的美式军大衣和微微敞开的军装上衣的领口,都淋湿了,雨水聚汇起来,顺着脖颈流注到胸膛上。参谋、警卫员几次请他搬到后面中型吉普电台车上去,他却断然拒绝了。因为在这种历史转折关头,他宁愿在暴风雨里猛进。 [点击阅读]
红塔乐园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皮皮鲁属虎,他的同学也都属虎。他们盼望在虎年能有一番奇特的经历。果然,在虎年中,属虎的皮皮鲁和他的同学们经历了一场难忘的故事--皮皮鲁上课的时候盼放学。下课铃响了,他又怕放学。放学以后干什么去呢?“皮皮鲁,咱们找个地方玩吧!”这天下午放学后,苏宇在学校门口等着皮皮鲁。“玩什么?”皮皮鲁两手一摊,感到没什么可玩。一群麻雀落在电线上。“要是有个足球场就好了。”苏宇叹了口气。“少年宫有!”田莉眼睛一亮。 [点击阅读]
芙蓉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青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 [点击阅读]
金瓯缺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序写历史小说有写历史小说的困难。不熟悉史实,则不会原原本本地写成有条有理、丝丝入扣的文章。姚雪垠同志的《李自成》就是在刻苦钻研的基础上,搜罗了大量的资料,用去伪存真、剔异求同的科研手法才理出一个线索来的,所以历史知识就是最基本的一个必要条件。 [点击阅读]
鲁迅《呐喊》
作者:鲁迅
章节:38 人气:2
摘要:《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点击阅读]
Q版语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从前啊,有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七个白雪公主和一个小矮人,而且白雪公主们爱穿着高叉泳衣去打猎(哎呀,不好……不好意思啊,作者又跑题了。真是低能且变态!)。森林里住着一只美若天仙的猪妈妈,(听猪五郎说的)猪妈妈生了三只可爱的猪娃娃。猪娃娃一天天长大了,猪妈妈想,该是他们独立生活的时候了。猪长大了,都是要独立谋生的。于是在孩子们生日这天,她把三只小猪叫到身边。 [点击阅读]
三家巷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公历一千八百九十年,那时候还是前清光绪年间。铁匠周大和他老婆,带着一个儿子,搬到广州市三家巷来住。周大为人和顺,手艺精良,打出来的剪刀又好使,样子又好,真是人人称赞。他自从出师以后,就在西门口一间旗下人开的正岐利剪刀铺子里当伙计,几十年没换过东家。他老婆也贤德勤俭,会绣金线,手艺也很巧。夫妇俩省吃俭用,慢慢就积攒下几个钱来,日子倒也过得满欢喜。 [点击阅读]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作者:三毛
章节:18 人气:2
摘要:三毛,我亲爱的女儿:自你决定去撒哈拉大漠后,我们的心就没有一天安静过,怕你吃苦,怕你寂寞,更担心你难以适应沙漠的日常生活。但每次接你来信好像都在天堂,心情愉快,对生活充满信心。物质上的缺乏,气候的骤变,并没有影响你的情绪。我想可能是沙漠美丽的景色*深深地迷惑了你,夕阳中的蜃楼,一望无垠的黄沙,一向是你所神住。一旦投入其中,谁能体会?谁能领略?所以,这次你去撒哈拉,我和你父亲都没有阻止。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