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北回归线 - 小说《北回归线》内容简介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北回归线》是米勒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也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此书以回忆录的形式写就,米勒在书中追忆他同几位作家、艺术家朋友在巴黎度过的一段日子, 旨在通过诸如工作、交谈、宴饮、嫖*妓等超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夸张、变形生活细节描写提示人性*,探究青年人如何在特定环境中将自己造就成艺术家这一传统西 方文学主题。
  抽空看亨利.米勒的小说《北回归线》(他还有一本叫《南回归线》想来是姊妹篇了)。按我一往的习惯先不看什么译者序呀之类的,直接看正文,以免先入为主。
  看不懂。真的看不懂!
  从头到尾的梦游般的疯言呓语,通篇的粗俗语言,无处不在的粗野污秽的性*描写,疯子一样的思维逻辑,随便流淌的结构,意识与现实的混沌不清。
  通览了一遍,不知道所写要说的是什么,反把自己也弄得昏昏然如坠云雾。
  回过头来再看《总译序》(中国人民大学/杨恒达)(1995年2月):
  --亨利.米勒是一位有争议的作家,他最初发表的自传性*三部曲《北回归线》(1934)、黑色*的春天》(1936)、《南回归线》(1939)都是先在法国面世的。由于他的作品中存在露骨的性*描写,英语国家长期拒绝发表他的作品,所以他最初在英语国家默默无闻......
  --......随着对他的其余作品的解禁,亨利 .米勒的名字在美国乃至世界上变得家喻户晓,他被六十年代反正统文化运动的参加者们奉为自由与性*解放的预言家。
  --亨利.米勒受到文学界著名专家、学者、文人的如此赞扬绝不是偶然的,但他的作品有强烈的争议亦是事实......
  --我们首先应该把他看作西方现代文明的批评者......

  为了找回自我,找回家园,亨利.米勒形成了强烈的反叛精神,他的这种反叛精神所采用的方式,同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伯雷十分相似。拉伯雷以激烈的口气,粗俗污秽的语言,猛烈攻击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经院、哲学院及其支柱巴黎神学院、法院、教会等,这同我们在亨利. 米勒作品中看到的何其相似尔......
  --我们应该把亨利.米勒看作自我的重建者。
  亨利.米勒被人称作是自卢梭以来写出了最好的忏悔作品的人。
  --亨利.米勒在作品中表现渴望回归自然的内在自我,特别注重两个方面。其一,他十分怀念他在布鲁克林的儿童时代与青少年时代,他把儿童、青少年时代的种种经历和体验的回忆同梦境和幻觉结合在一起......其二,他突出了性*的问题,以大量的性*描写来表现人性*受到文明的压抑而爆发出来的发泄式的反映人性*从机器文明中逃回自然、逃回原始世界的强烈愿望。
  --我们还应该把亨利.米勒视为文学上的革新者。
  ......由亨利.米勒开创的这种新型的独特体裁看来,他不仅是一位极力推行先锋派文学主张的革新者,也是各种现代主义手法的集大成者......
  再来看看《痴人说梦》--试论亨利.米勒及其代表作《北回归线》(代译序)(袁洪庚/1993年2月28日于兰州大学)
  “在梦中,人尽可以任凭幻想这匹野马随意四处驰骋,而痴人说梦必然更不顾羞耻、荒诞离奇。从某种意义上讲,《北回归线》便是现代美国文学界痴人、怪人、狂人亨利.米勒的白日梦。”
  --米勒著有七部小说、两部剧本及许多书评、游记、回忆录、书信集和论文集。两部“回归线小说”当属他最著名的作品,而1949--1960年间出版的 “殉色*三部曲”(《性*爱之旅》、《情|欲之网》、《春梦之结》),加上《黑色*的春天》(1936)和《在克利希度过的平静日子》(1956)这两部纪实小说。《马洛西的大石像》与《空调恶梦》是两部游记,文笔生动、流畅,也很受评论家重视。

  --从艺术形式上看,米勒的“回归线小说”......创造了一种新的小说形式--用揶揄、夸张的笔触即兴描写自己一段时间内的全部经历,不论是美还是丑,同时掺进一段段怪诞、冷峻、出人意料的议论。
  --米勒的另一文体特点是连篇累牍、不厌其烦地写幻觉和梦幻,于是现实与幻觉、现实与梦境、现实与虚构往往不留痕迹地结为浑然一休,合读者产生非理性*的直观感、直觉感。
  --换言之,本书属于认真、严肃探讨人生重大问题的“实验小说”......
  --......其实,性*描写只是手段,米勒并不等同于为写性*而写性*的色*情文学作家。他并无意挑逗读者的情|欲--这一点是西方司法部门辨别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婬*秽”的标准。六十年代米勒、D.H.劳伦斯及其它一些作家的著作均依据此原则在美国解禁。
  米勒的性*描写是为他的人生哲学及政治观点服务的,充分表现出当代西方人特有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米勒曾称自己为“文化暴徒”,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痴人、怪人、狂人的米勒及其作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社会和文化领域,其文学价值也非一般名家可比拟。
  ......1991年是米勒的“整日子”--诞生一百周年......
  ......抑或米勒终究有一天也会象爱伦.坡一样,成为超越其社会学价值的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

  《序》(阿那依斯.宁)(阿那依斯.宁--1903-1977 美国作家、精神分析专家。生于法国巴黎,后入美国籍。1930-1940居留巴黎期间同亨利.米勒过从甚密)
  “假如真有可能,眼前这本书或许可以叫我们恢复一些基本的胃口。书的主旨似乎是要流露某种激愤悲苦的情绪,而且这种激愤悲苦的情绪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然而书中还表现出狂妄的放纵和疯子似的欢欣,充满活力,趣味横生,有时则几乎沦为狂言呓语。它在极左和极右之间不断来回摆动,留下味同嚼蜡,空洞无物的一段段空白。它已超越乐观和悲观的范畴。作者叫我们最终战栗不已。痛苦已不再有隐秘的藏匿之处”
  ......本书由它自己的线索连接起来,单凭种种事件的发展和演变构成......
  ......如果本书中能诱发出一种能量,能令那些死气沉沉的人大惊失色*、从沉睡中猛醒,那就让我们额手称庆吧,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悲剧恰恰就在于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使它从昏睡中醒来......
  ......本书予以我们的正是血和肉。书中只有酒、食物、笑、欲|望、激*情、好奇心--一些滋养我人最崇高、最虚无缥缈的创作之根基的简单事实,上层结构则被砍去。该书送来一股清风,吹倒了枯朽的树木,它们的根部业已枯萎并且在我们时代的不毛之地中消失。该书触到了这些树根,以后继续向下挖,去发掘地下的道道清泉。(1963)
  看了这一些的序、代序,好象明白了一些,却不知是不是已被牵着了鼻子?
  还需要再慢慢的细读,找到自己的感觉。
或许您还会喜欢:
马普尔小姐探案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马普尔小姐的故事——我亲爱的,我想我没告诉过你们——你,雷蒙德,还有你,琼——有关几年前发生的一桩奇特的小案子。不管怎样,我不想让人们觉得我很自负——当然了,我也知道和你们年轻人比起来我根本算不上聪明——雷蒙德会写那些关于令人讨厌的男男女女们的非常现代的书——琼会画那些出众的图画,上面全是一些四四方方的人,身上有的地方非常奇怪地凸了出来——你们都很聪明,我亲爱的, [点击阅读]
4号解剖室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外面一片漆黑,我恍恍忽忽地不知自己昏迷了多长时间。慢慢地我听到一阵微弱而富有节奏的声音,这是只有轮子才能发出的嘎吱嘎吱声。丧失意识的人在黑暗中是听不到这么细微的声响的。因此我判断自己已经恢复了知觉,而且我从头到脚都能感受到外界的存在。我还闻到了一种气味——不是橡胶就是塑料薄膜。 [点击阅读]
人性的记录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公众的记忆力是短暂的。曾几何时。埃奇韦尔男爵四世-乔治-艾尔弗雷德-圣文森特-马什被害一案引起巨大轰动和好奇,而今一切已成旧事,皆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更新的轰动一时的消息。人们谈起这案子时从未公开说及我的朋友-赫尔克里-波洛。我得说,这全都是由于他本人的意愿。他自己不想出现在案子里。也正如他本人所希望的,功劳就算到别人头上。更何况。按照波洛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案子是他的一个失败。 [点击阅读]
人类群星闪耀时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作品简介StefanZweig斯蒂芬·茨威格茨威格于1881年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曾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获得博士学位。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茨威格便“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点击阅读]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第一章我被传讯了。周四上午十点整。我总是经常被传讯:周二上午十点整,周六上午十点整,周三或者周一。几年就像一周似的,我感到惊讶的是,夏末一过,冬天又即将来临了。在去有轨电车的路上,结着白色浆果的灌木丛又从篱笆上垂挂下来了。像下面被缝上的珠光纽扣,也许一直长到地里,或者就像小馒头。对转动鸟嘴的白色鸟头来说,这些浆果太小了,但我还是忍不住想到白色鸟头。想得人直犯晕。 [点击阅读]
他杀的疑惑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最早发现山桥启太郎死去的,是山桥的夫人佐代子。那天,山桥从早晨起就失去了踪影。其实,说“从早晨起”还不正确。山桥离开自己家的时候,是前一天晚上9点以后。他从公司下班回家,吃了晚饭以后,说有一些东西要写,便去了附近当作工作室的公寓里。山桥在学生时代起就喜欢写诗歌和小说,还亲自主恃着一份《同人》杂志,屡次在文艺类杂志的有奖征稿中人眩对他来说,写作几乎已经超越了纯兴趣的阶段。 [点击阅读]
伊豆的舞女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道路变得曲曲折折的,眼看着就要到天城山的山顶了,正在这么想的时候,阵雨已经把从密的杉树林笼罩成白花花的一片,以惊人的速度从山脚下向我追来.那年我二十岁,头戴高等学校的学生帽,身穿藏青色碎白花纹的上衣,围着裙子,肩上挂着书包.我独自旅行到伊豆来,已经是第四天了.在修善寺温泉住了一夜,在汤岛温泉住了两夜,然后穿着高齿的木屐登上了天城山. [点击阅读]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自从那次涉谷四叶大厦现场演唱会结束之后,已经过了三个月。在这几个月中,事件的余波依旧冲击着莉莉周。 [点击阅读]
其他诗集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印]戈斯这一时期②,诗人一开始便尝试一种新的样式——散文诗。虽然泰戈尔的大部分翻译作品都采用了散文诗这种形式,然而这些作品的孟加拉文原著,显然都是些出色的韵文。那么,诗人到底为什么动手写起了散文诗呢?人们自然会以为,采用散文诗写作与“散文”③《吉檀迦利》的成功(指英译本)有关,诗人自己也赞同这种观点(《再次集》导言)。 [点击阅读]
再次集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昆虫的天地卡弥尼树的枝丫,悬曳着露水打湿的坚韧的蛛丝。花园曲径的两旁,星散着小小的棕色蚁垤。上午,下午,我穿行其间,忽然发现素馨花枝绽开了花苞,达迦尔树缀满了洁白的花朵。地球上,人的家庭看起来很小,其实不然。昆虫的巢穴何尝不是如此哩。它们不易看清,却处于一切创造的中心。世世代代,它们有许多的忧虑,许多的难处,许多的需求——构成了漫长的历史。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