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包法利夫人 - 《包法利夫人》影评——绝望的主妇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包法利夫人》是一部带着喜剧色*彩的悲剧故事,是滑稽的风俗画里卑微的小人物们碎碎念着家长里短,偶尔让人心酸扼腕,但终究在画框里在涂料下,隔了一层。作者站在高处袖手旁观,冷冷地嘲讽,却还是让我们不小心听到他深深的叹息。
  中学的时候看这个故事,只觉繁华满目,被各种名目繁杂的精致物品包围,眼看着女主角一步步沦为拜物教徒,最终被高消费带来的账单淹没。当时还觉得诧异,一部提心吊胆的偷情史居然以经济危机的爆发而结束,真是太不浪漫太不和谐了。
  现在再看《包法利夫人》,觉得福楼拜很有张爱玲的味道。热热闹闹地张扬着刻薄着,摆出一副“人间男女不过如此”的姿态,而结局时又不可遏制地 悲悯。不过,张氏的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存在着命运的多种可能性*;而《包法利夫人》的人物命运走向则似乎被设定为无法抗拒,作者的悲悯也显得更为浓烈和纯粹。
  我们永远无法拔着自己的脚离开我们的生活,却又不能不踮脚眺望那些视线之内生活之外的东西。爱玛也是这样,只是她的眺望得太过认真努力,导致肌肉酸痛体力不支,终于摔在生活的泥淖里,重伤身亡。
  爱玛是一位主妇。对于主妇来说,她的生活空间和接触的人群都固定而有限。可悲的是,这位主妇的身体里,藏着一颗不太安分的文艺女青年的心。她 喜欢看小说,喜欢读诗,喜欢散步和装饰家居——作为主妇生活的点缀,这些倒也无伤大雅。要命的是,她喜欢舞会,喜欢和装逼的文艺青年聊天。

  如果说文艺是生活之外的微光,那么舞会就是另一种生活的华丽掠影。侯爵的舞会是爱玛一切痴狂行动的开端。后来推着她走向死亡的两大因素——情爱和物欲,在这个舞会上都优雅地登场,带着某种令人迷醉的光环。
  生活过于安定而不需要斤斤计较挣扎打拼,心灵的真正呼喊却又得不到回响,光鲜华丽的生活在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主妇陷入无人发觉的绝望境地——对当下生活的绝望。她开始用自己的方式逃离。可悲的是,她温吞水一样的丈夫从来就不曾留意更无法阻止。
  从小说中设定的人物和情境来看,爱玛只可能有两种死法——在出离的路上被情|欲和物欲压死,或者在规矩的生活里窒息而死。爱玛选择了前者,从而使整部小说充满了流光溢彩的生命力。
  在包法利夫人的出轨道路上,舞会上的子爵是启蒙者,他为整个故事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底色*;商人勒乐象征物欲;莱昂和罗道尔弗象征情|欲(只不过前者更重于“情”而后者更重于“欲”);而我们可怜的包法利医生则象征着平淡无聊的生活。

  如果要追问谁杀了爱玛,我也许会回答:包法利医生。他用自己的缺位杀死了自己的妻子。这种缺位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他从未在精神上真正履行过作为一个丈夫的职责,虽然他未必是不愿,而更多地是不能。
  比起书中随处可见的滑稽风俗画,我觉得,包法利夫妇的悲剧,才是对整个社会更深入的反思。这种反思不是行为层面上的,而是精神层面上的。为什 么无聊无趣的包法利医生会以一个模范丈夫的姿态出现,而追求浪漫和爱情的包法利夫人却被视为荡妇?婚姻和其他一切规范生活里合理合法的人际关系,难道仅仅 只靠财富和社会地位就可以维持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包法利夫人》在某种程度上是站在人性*的角度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思考。这种思考可能比单纯在制度上或行为上的思考更为深入。所以,包法利夫人的“出轨”还是得到了作者部分的理解和同情,虽然这种理解和同情并不彻底。
  如果说包法利夫人的悲剧预约了我们的同情,那么小说结尾包法利医生的宽容和痴情则令人出乎意料而百感交集。包法利医生永远不会知道他自己在他 妻子的悲剧中他起了多么大的作用,只是遵照社会上对于一个模范丈夫的规范,守护着,宽恕着——这种宽恕颇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味道,但他从不知道最需要宽恕的 是他自己,因为或许他还没有反思到他和妻子之间真正存在的问题。他爱他的妻子,但从未理解过她——“无爱的婚姻”也许并不是双方都没有对对方的爱情,而是 双方根本不曾真正理解。

  《包法利夫人》中对女性*和物质的关系洞察与描写也颇有意味。某种程度上说,这部小说有些类似莫泊桑的《项链》——女性*为了本不属于自己的生活 而走向另一条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一些美好的东西被毁灭。而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生活”的呈现方式便是物质,是各种华丽而昂贵的物件。
  如果说男性*在传统意义上象征着理性*和规范,那么女性*则象征着感性*和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女性*和物质天生有某种关联。物质直接而具体可感,并 且,它们是一切不稳定中唯一可以眼见而抓牢的东西。对女性*来说,物质的象征性*也许远远超过了它们的实际意义。它们不在仅仅是世界的表象,而是某种生活、某 种情绪、某些态度的具体表现。女性*通过迷恋物质而迷恋着她所想象的那个世界,而包法利夫人就沉溺于这种想象之中,走向死亡。
或许您还会喜欢:
夜城5·错过的旅途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夜城老是给人一种时间不够的感觉。你可以在这里买到所有东西,但就是买不到时间。由于我有许多事情要办,又有许多敌人在身后追赶,所以只好急急忙忙地穿梭在夜城的街道之间。我很惊讶地发现来来往往的人潮都跟我保持一种比平常还要遥远的距离,看来若非我母亲的身分已经流传开来,就是大家都听说了当权者公开悬赏我的项上人头。为了避免卷入无妄之灾,于是众人纷纷及早走避。 [点击阅读]
夜城外传·影子瀑布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世界上存在着一座梦想前去等待死亡的城镇。一个恶梦得以结束,希望终得安歇的所在。所有故事找到结局,所有冒险迎向终点,所有迷失的灵魂都能迈入最后归宿的地方。从古至今,世界上一直存在着许多这样的地方,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黑暗角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发展、魔法的消逝,大部分的奇景都已不复见,而这类隐藏的角落也随之凋零。 [点击阅读]
大师与玛格丽特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暮春的莫斯科。这一天,太阳已经平西,却还热得出奇。此时,牧首①湖畔出现了两个男人。身材矮小的那个穿一身浅灰色夏季西装,膘肥体壮,光着秃头,手里郑重其事地托着顶相当昂贵的礼帽,脸刮得精光,鼻梁上架着一副大得出奇的角质黑框眼镜。另一个很年轻,宽肩膀,棕黄头发乱蓬蓬的,脑后歪戴一顶方格鸭舌帽,上身着方格布料翻领牛仔衫,下身是条皱巴巴的自西眼裤,脚上穿一双黑色平底鞋。 [点击阅读]
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铁凝喜爱一个作家的作品,是不能不读他的自传的。每当我读过那些大家的自传后,就如同跟随着他们的人生重新跋涉了一遍,接着很可能再去重读他们的小说或诗。于是一种崭新的享受开始了,在这崭新阅读的途中,总会有新的美景突现,遥远而又亲近,陌生而又熟稔——是因为你了解并理解着他们作品之外的奇异人生所致吧。读许金龙先生最新译作《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即是这样的心情。 [点击阅读]
天路历程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约翰.本仁写过一部自传,书名为《丰盛的恩典》,讲述神对罪人的恩典。约翰.本仁1628年生于英国,他的家乡靠近裴德福郡。他的父亲是一个补锅匠(这种职业早已被淘汰),专营焊接和修补锅碗瓢盆以及其他金属制品。在17世纪中叶,补锅匠奔走于各个乡村之间,挨家挨户地兜揽生意。如果有人要修理东西,他们就在顾主家中作活,完工以后顾主当场付钱。按当时的社会标准,这是一份相当卑贱的职业。 [点击阅读]
天黑前的夏天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一个女子双臂交叉,站在自家后屋台阶上,等待着什么。在想事儿吗?她可不这么认为。她是在试图抓住某个东西,让它赤条条地躺在跟前,好让她细细端详,看个真切明白。最近一段日子里,她脑海里的种种想法多如衣架上的衣服,她一件件取下“试穿”。任凭自己嘴里冒出童谣般老掉牙的话语,因为遇到重要事件,人们总是习惯套用老话表明态度,而老话却多为陈词滥调。 [点击阅读]
失去的世界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她的父亲亨格顿先生是世界上最不通人情世故的人,心肠好,但绝对是以愚蠢的白我为中心。我毫不怀疑他心里深信,我每周来三次是因为陪着他是一种快乐。想到将有这样一个岳父真叫人扫兴,但是没有什么东西能使我与格拉迪斯分开。那天晚上有一个小时或者还多一点,我听着他那单调的谈话。最后他跳了起来,说了些关于我平时不动脑筋的话,就进他的房间换衣服,出席会议去了。终于我单独和格拉迪斯一起了。 [点击阅读]
寓所谜案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我不知道到底从哪儿开始这个故事,但是我还是选择了某个星期三在牧师寓所的午餐时分开始。席间的交谈大部分与将要叙述的故事无关,但还是包含得有一两件有启发的事件,这些事件会影响到故事的发展。我刚切完了一些煮熟的牛肉(顺带一句,牛肉非常硬),在回到我的座位上时,我说,任何人如果谋杀了普罗瑟罗上校,将会是对整个世界做了一件大好事。我讲的这番话,倒是与我的这身衣服不太相称。 [点击阅读]
寻羊冒险记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星期三下午的郊游从报纸上偶然得知她的死讯的一个朋友打电话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他在听筒旁缓缓读了一家晨报的这则报道。报道文字很一般,大约是刚出大学校门的记者写的见习性文字。某月某日某街角某司机压死了某人。该司机因业务过失致死之嫌正接受审查。听起来竟如杂志扉页登载的一首短诗。“葬礼在哪里举行?”我问。“这——不知道。”他说,“问题首先是:那孩子有家什么的吗?”她当然也有家。 [点击阅读]
小老鼠斯图亚特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向北,再向北,直到永远——译者序“我希望从现在起一直向北走,直到生命的结束。”“一个人在路上也可能遇到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修理工说。“是的,我知道,”斯图亚特回答。——《小老鼠斯图亚特》不管朝什么方向走行路,只要是你自己想要的方向,就该一直走下去,直到生命的结束。斯图亚特是这样想的,怀特是这样想的。我也是。不过,行路可能是枯燥的,艰难的,甚至是危险的。但行路也是有趣的,有意义的。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