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癌症楼 - 第三十三章顺利的结局(1)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p{text-indent:2em;}那一天果然下起大雨来。整整一夜大雨如注,还刮风,风愈刮愈冷,到星期四早晨,下的已是雨夹雪了;医院里那些一再说春天已经来临困而把双层窗扇都打开过的人,其中包括科斯托格洛托夫,此时也都不吭声了。不过,从星期四午后起,雪和雨都不下了,风也小了,窗外是一片晦暗、阴冷、沉寂的景象。黄昏时分,西边的天际透过晚霞闪出一道细长的金色缝隙。而到了鲁萨诺夫准备出院的星期五早晨,已是碧空如洗,没有一丝云彩,朝阳甚至开始晒干沥青路上的团团水洼以及叙贯草地的土径。大家也都感到,这下才是真正春天的开始,而且不会再反复了。于是,糊住窗缝的纸条被划开了,插销被拔起来了,双层玻璃窗被打开了,而干硬的油灰落到地板上由护理员进行打扫。帕维尔·尼古拉耶维奇没有把自己的衣物交到存放处,也没有领用医院的东西,所以任何时候出院都可以。早晨,刚吃过早饭,家里的人就来接他。你道是谁来的!是拉夫里克开着汽车来了,他昨天刚领到驾驶执照!学校里也正好昨天开始放假,拉夫里克将有机会常去参加晚会,而玛伊卡将去郊游,所以这两个最小的孩子特别高兴。卡皮托利娜·马特维耶夫娜就是同他们俩一起来的,两个大孩子没来。拉夫里克已取得母亲的同意,接父亲出院后他将开车载朋友们去兜风,同时也借机显示一下,即使尤拉不在,他开车也一点不含糊。就像完全倒过来放映一卷胶片似的,一切都朝相反方向进行,但与鲁萨诺夫前来住院的那天相比,今天的气氛愉快多了!帕维尔·尼古拉耶维奇穿着病号服走进护士长的小房间,出来时已换上了一套灰色的西服。身穿一套蓝色新西服的拉夫里克无忧无虑,这小伙子机灵而又漂亮,若不是在前厅里老是跟玛伊卡疼戏打闹,已经完全像一个大人了。他不停地让系在小皮条上的汽车钥匙绕着食指转,一派神气的样子。“你把车上所有的门把都锁了吗?”玛伊卡问。“都锁了。”“窗玻璃都摇上了吗?”“你可以去检查。”玛伊卡晃着一头深色的模发跑去看了一下,回来说:“一切都正常。”可她随即又显得很吃惊。“车后库锁了没有?”“你可以去检查。”她又跑了出去。前厅里依然有人端着盛有黄色液体的玻璃罐送往化验室。依然有一些衰弱不堪、模样难看的病人坐在那里等候床位,有的人就那么直挺挺地躺在长椅上。但帕维尔·尼古拉耶维奇看待这一切甚至态度超然:他已用事实证明自己是个坚强刚毅的人,不在乎客观环境如何。拉夫里克提着爸爸的手提箱。卡芭身穿杏黄色夹大衣,上面缀有许多大钮扣,她满头是马鬃似的古铜色头发,由于高兴而显得年轻了些;她向护士长点了点头,表示告别,随即挎着丈夫的胳膊往外走。玛伊卡在另一边挽着父亲的胳膊。“你瞧她头上的那顶小帽多漂亮!你瞧,那顶小帽是新的,带条纹的!”“帕沙,帕沙!”后面有人在喊。他们都回过头去。恰雷正从外科病房走廊那里过来。他看上去精力极其充沛,甚至脸色也不黄了。他身上仅有的病人迹象就是医院里的一件病号服和一双拖鞋。帕维尔·尼古拉耶维奇愉快地跟他握了握手,并对妻子说:“你瞧,卡芭,这位是医院这个战场上的英雄,你们认识一下!他的胃全被切除了,可是还照样那么乐呵呵的。”在跟卡皮托利娜·马特维耶夫娜见面行礼的时候,拾雷不由地把脚跟一靠,姿势优美,而脑袋微微一侧,一方面是为了表示敬意,另一方面是为了显得快活。“那末电话呢,帕沙!你得给我留个电话号码!”恰雷打断了他的话。帕维尔·尼古拉耶维奇假装在大门口耽搁了一会儿,没有听清他的话。恰雷的为人固然不错,但毕竟属于另一个圈子,观念也属于另一个层次,跟这样的人交往也许会有失体面。鲁萨诺夫想找一个比较得体的借口给予拒绝。他们走到台阶上,恰雷立刻打量了一下已被帕夫里克调过头来准备启动的“莫斯科人”牌小轿车。他凭眼睛估了信这辆车的成色,不是问“你的吗广而是直接问:“跑了多少千米?”“还不到一万五。”“那为什么轮胎已磨成这个样子?”“是啊,这种情况是有的…再说,工人造出来就这么个质量…”“我来帮你搞一副怎么样?”“你能有办法吗?!马克西姆卢?”“你这点小事算啥!轻而易举!你把我的电话也记下好了,你写!”他一个指头点在鲁萨诺夫胸前。“等我出院以后,一个星期之内保证办到。”这就用不着想什么借口了!帕维尔·尼古拉耶维奇从记事本上撕,把单位里和家里的电话号码都抄给了马克西姆。“这就行了!我们可以电话里谈!”马克西姆这才算是跟他告别。玛伊卡弯身钻进车内的前座,父母则坐在后面。“咱们将会像朋友一样!”临别时马克西姆还让他们宽心。车门砰砰地—一关上了。“我们将会健康地活下去!”马克西姆喊道,并像“前线连队”那样握紧了拳头。“喂,你说现在该动什么?’啦夫里克在考玛伊卡的驾驶知识。“是马上发动吗?”“不!得先检查一下是不是处在空档的位置上!”玛伊卡回答得很利索。他们的汽车启动了,时而溅起坑洼里的水,在矫形科大楼旁边拐过去。那里,一个穿灰色病号长衫和高统靴的瘦高挑儿恰好在沥青路面正中不慌不忙地散步。“暗,好好向他按几下喇叭!”帕维尔·尼古拉耶维奇看见了以后马上就说。拉夫里克按了喇叭,声音短促而尖厉。瘦高挑儿猛地向分边一闪,回过头来。拉夫里克加大了油门从那人身旁10厘米的地方驶过去。“这个人我管他叫啃骨者。你们无法想像这个家伙是多么让人讨厌,嫉妒心有多重。对了,卡芭,你见过他。”“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帕西克!”卡色叹了口气。“哪儿有幸福,那里就有嫉妒。你想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总免不了惹人嫉妒。”“这是一个阶级敌人,”鲁萨诺夫嘟哝着。“如果是在另一种情况下……”“刚才就该把他轧死,你干吗让我按喇叭?”拉夫里克笑了起来,并回头看了一眼。“你别乱转脑袋!”卡皮托利娜·马特维耶夫娜吓了一大跳。汽车果然往旁边一拐。“你别乱转脑袋!”玛伊卡重复了一句,格格地笑了起来。“我可以转脑袋吗,妈妈?”说着,她一会儿从左边,一会儿从右边把小脑袋转向后面去。“我可不让他带着姑娘们去兜风,这他可要明白!”汽车驶出医疗中心的大门以后,卡色将车窗上的一扇玻璃摇下来,把一件不知什么小东西往车后扔了出去,并说:“但愿再也不要到这鬼地方来!你们谁也不要回头看!”而科斯托格洛托夫却在车后向他们大声骂娘,骂了一连串的脏话。不过他心里想的却是:这颇有道理,自己出院时也一定要上午离开。如果按通常那样在中午出院,对他是很不方便的,因为那么一来他就哪儿也来不及去了。医院里已答应明天让他出院。今天阳光灿烂、明媚,气温愈益升高。一切都很快被晒热。烤干。在乌什一捷列克,大概人们也已经在翻创宅旁园地、整修灌溉沟渠了。他一路散步,一路遐想。多么幸福啊:在刺骨严寒的时节离开了乌什一捷列克,准备死在这里,如今回去恰好是春天,可以把自己的一小块园地种上作物。把种子理进土里,然后看它怎样破土而出——这是极大的乐趣。只不过人家种园地都是对对夫妇一起,而他是独自一人。他走着走着,不由地想到一个主意:去找护士长。当初米塔曾把他拒之门外,说医院里“没有床位”,如今这已成为过去。他俩早已互相熟悉了。米塔坐在楼梯下自己那没有窗户、全靠电灯照明的小屋里(从院子里进来,肺部和眼睛都有点受不了),把一些登记卡片从这一迭搬到那一迭上去。科斯托格洛托夫低头钻进矮小的门框,说道:“米塔!我有件事求您。非常希望您能帮忙。”米塔昂起她那并不柔和的长脸。这姑娘生就这么一张不讨人喜欢的脸,直到40岁都没有一个男人试图吻一吻,摸一摸,所以,凡是能够使它显得富有生气的温柔表情,始终未能表现出来。米塔已成为一匹只知干活的老马。“什么事?”“我明天出院。”“我非常为您高兴!”米塔心地善良,只是乍看起来有点凶似的。“问题不在这里。我得利用一天的时间在城里把好多事情办完,乘当天晚上的火车走。可是衣服从存放处拿来总是很晚。您看,米塔奇卡,能不能这么办:今天就把我的东西取出来,随便塞到哪里,明天一清早我换了衣服就走。”“一般来说,这样不行,”米塔叹了口气。“尼扎穆特丁要是知道了…”“他不会知道的!我明白,这是违反制度的,不过,米塔奇卡,人只有冲破束缚才能活下去!”“万一明天不叫您出院呢?”“薇拉·科尔尼利耶夫娜明确对我说了。”‘杯管怎么样,我得等她的通知。”“好吧,我马上去找她。”“您听到了新闻吗?”“没有,什么新闻?”“据说,到年底的时候就会把我们全都放走!而且,说得十分肯定!”一提起这个传闻,她那本不讨人喜欢的脸立刻变得可爱了。“您说的‘我们’指谁?是指你们吗?”这就是说,指那些因民族不同而被流迁的特殊流放者。“好像你们和我们都包括在内!您不相信?”她提心吊胆地等着听他的意见。奥列格搔了搔头顶,做了个鬼脸,完全闭上了一只眼睛:“有可能。总之,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然而,像这类许诺我已经听了不少了,耳朵里似乎篮也盛不下。”“但这一回说得有根有据,千真万确!”她是那么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实在不该给她泼冷水!奥列格将下唇掩在上唇里面,一边思量着。毫无疑问,确有什么事情快酝酿成熟了。最高法院已经垮了。只不过步子太慢,一个月的时间里没有别的动静,这又不免让人起疑。对我们的生命、对我们的心愿来说,历史的发展实在太慢了。“那就上帝保佑,”他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她。“果真如此的话,您有什么打算?离开本地?”“不知道,”米塔几乎没有说出声来,她伸开指甲宽大的手指控在使她腻烦的零乱卡片上。“您不是从萨利斯克一带被遣送来的吗?”“是的。”“暗,那里难道好些?”“自一由一啊,”她轻声说出。很有可能她还指望在自己家乡那儿嫁人吧?奥列格找薇拉·科尔尼利耶夫娜去了。起初未能找到,她一会儿在爱克斯光室,一会儿在外科医生那里。后来,他终于发现她跟列夫·列昂尼多维奇一起在走廊里并肩而行,也就追了上去。“薇拉·科尔尼利耶夫娜!我只耽搁您宝贵的一分钟,行吗?”专门跟她一个人谈话是很愉快的,他也感觉到,自己对她说话时的声音限对其他人说话时不一样。她转过脸来。忙碌的习惯十分明显地反映在她身躯的倾斜度、两手的姿势和忧心忡忡的面部表情上。但她本着对任何人都关心的一贯态度马上停了下来。“什么事儿…”她没有加上“科斯托格洛托夫”这个称呼。只是在向医生和护士以第三人称的方式提到他的时候,该加才会那样称呼他。而当面她从不直呼其姓。“薇拉·科尔尼利耶夫娜,我对您有一个请求……您能不能通知一下米塔,说我明天管保出院?”“可这有什么必要?”“非常必要。是这么回事:我得乘明天晚上的火车走,而在这之前…·”“廖瓦,这样吧,你先去!我一会儿就来。”列夫·列昂尼多维奇走了,一路摇晃着有点怄楼的身躯,两手插在白大褂前兜里,背部的系带被绷得很紧。薇拉·科尔尼利耶夫娜对奥列格说:
或许您还会喜欢:
被偷换的孩子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田龟规则1古义人躺在书房的简易床上,戴着耳机专注地听着录音机。“好了,我该到那边去了。”接着“咚”地响了一声,隔了一会儿,吾良又接着说:“不过我和你之间的通信并不会中断,因为我特意准备了田龟程序。现在你那边的时间已经很晚了,你休息吧。”古义人听不明白吾良什么意思,只感觉一阵撕心裂肺的痛楚。默然良久,他才把田龟放回书架,打算睡觉。 [点击阅读]
迷茫的女郎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2
摘要:1去年春天,三泽顺子刚从东京的一所女子大学毕业,就立刻进了R报社工作了。当时,在入社考试时,有关人员问她希望到哪个部去,她回答说,想到社会部。有关人员看了她的履历表说:“你的英语不错嘛!”是的,三泽顺子毕业的那所女子大学,英语教学是相当有名气的。然而,后来顺子没有能到社会部去,却被分配在R报社的资料调查部。和顺子同时考入报社的女性还有事业部的一个,校阅部的一个。 [点击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
作者:佚名
章节:129 人气:2
摘要:《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 [点击阅读]
透明的遗书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好像睡着了,尽管只是短暂的时间,感到“咯噔”一下小小的震动,醒了过来,西村裕一条件反射般站了起来,急忙朝车门方向走去。“咯噔”一声响过以后,不到二十秒钟将抵达Y车站。但站起身来,立即发觉窗外的景色与往常不同。只见一片广阔的河滩,电车临近铁桥,从脚下传来“轰隆、轰隆”重重的金属声。西村苦笑了一下,心想习惯这东西实在太可怕了。 [点击阅读]
银河系漫游指南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书评无法抗拒——《波士顿环球报》科幻小说,却又滑稽风趣到极点……古怪、疯狂,彻底跳出此前所有科幻小说的固有套路。——《华盛顿邮报》主角阿瑟·邓特与库尔特·冯尼格笔下的人物颇为神似,全书充满对人类社会现实的嘲讽和批判。——《芝加哥论坛报》一句话,这是有史以来最滑稽、最古怪的科幻小说,封面和封底之间,奇思妙想随处可见。 [点击阅读]
雪国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一】你好,川端康成自杀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个没有牵挂的人了,为了美的事业,他穷尽了一生的心血,直到七十三岁高龄,还每周三次伏案写作。但他身体不好,创作与《雪国》齐名的《古都》后,住进了医院内科,多年持续不断用安眠药,从写作《古都》之前,就到了滥用的地步。 [点击阅读]
饥饿游戏2燃烧的女孩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壶中茶水的热气早已散发到冰冷的空气中,可我双手仍紧紧地握着茶壶。我的肌肉因为冷而绷得紧紧的。此时如果有一群野狗来袭击,我肯定来不及爬到树上,就会遭到野狗的撕咬。我应该站起来,活动一下僵硬的四肢,可我却坐着,像顽石一样一动不动。此时天已经蒙蒙亮了,周围的树丛已隐隐显露出轮廓。我不能和太阳搏斗,只能看着它一点点地把我拖入白昼,而即将到来的这一天是几个月来我一直所惧怕的。 [点击阅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麦田的守望者》简介霍尔顿是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 [点击阅读]
黄金假面人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人世间,每隔五十年,或者一百年,要发生一次异常怪的事情。这如同天地异变、大规模战争和瘟疫大流行一样,比人们的恶梦和小说家变的凭空臆想要怪诞得多。人间社会不啻不头庞然巨兽,不知什么时候患上莫名其妙的怪病,脾气会因此变得乖戾反常,不可捉摸。因而,世上往往会突如其来地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关于“黄金面具”的荒唐无稽的风情,兴许可算作这每五十年或者每一百年发生一次的社会疯狂和变态吧。 [点击阅读]
黑暗的另一半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砍他,”马辛说,“砍他,我要站在这儿看。我要看血流出来。快点,别让我说第二遍。”——乔治·斯达克:《马辛的方式》人们真正的生活开始于不同的时期,这一点和他们原始的肉体相反。泰德·波蒙特是个小男孩,他出生在新泽西州伯根菲尔德市的里杰威,他真正的生活开始于1960年。那年,有两件事在他身上发生。第一件事决定了他的一生,而第二件事却几乎结束了他的一生。那年,泰德·波蒙特十一岁。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