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 第五部(4)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p{text-indent:2em;}我经常跟她讲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讲我家富有诗意的庄园,讲我的母亲、父亲、妹妹。她却以一种无情的冷漠态度听着。我讲到我们家的生活有时很拮据,譬如说,有一次,我们家里把所有圣像上的旧金银衣饰都取下来,带进城里典当给梅谢里诺娃,一个孤老太太。这老太太长得象东方人,很可怕:鹰钩鼻,小胡子,水泡眼,穿一身绸衣,搭着披肩,戴着戒指。在她空荡荡的屋子里堆着各种各样稀有的贵重的装饰品,一只鹦鹉古怪和呆板地整天叫来叫去。我讲述的时候,希望她有悲伤、感动的表情,可是我看到的不是悲伤、感动,那么是什么呢?
  “啊,很可怕!”她漫不经心地说。
  我在城里呆得愈长,不知怎的就愈觉得自己在这里完全是个不受欢迎的人,甚至阿维洛娃不知为什么也改变了对我的态度,开始变得疏远、寡情,有点看笑话的意味。我在城里的生活愈是愁闷无聊,我就愈想和丽卡单独在一起,向她读点什么,讲点什么知心话,发表点什么意见。客栈里我的那间房狭窄晦暗,一想到我自己,想到组成我的全部财产的皮箱和几本书,想到孤寂的夜晚,我就闷闷不乐。夜是那样寒冷、凄凉,不是甜蜜的睡梦,而是恼人的煎熬,我一夜老是恍恍惚惚,盼着天光,盼着附近的钟楼在寒冬的清晨中敲响第一声。她的房间在走廊尽头,靠近通阁楼的楼梯,同样狭窄,不过窗子朝着花园,房间安静、温暖,拾缀得整齐干净。一到黄昏她就生上火炉,穿着异常精致的便鞋,蜷起脚来,和身子缩成一团,躺在沙发靠枕上,显出愉快异常的神情。我念道:
  午夜风雪呼啸,
  这里地处野林荒郊,
  我和她席地对坐,
  火中枯枝毕毕剥剥。
  然而所有这些风雪、森林、田野、富有诗意的野外的赏心乐事、烟火人家,她都感到特别陌生。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只要我说:“你知道这些秋天里被踏出来的道路吗?富有弹性,就象踩在雪青色的橡胶上,上面满是被马掌铁刺划过的痕迹,在夕阳下象金带一般发出炫目的闪光。”她听了就会兴奋起来。于是我给她讲了一件事:深秋的一天,我家厨房的天花板忽然塌下来,差一点砸死我家的老厨子——他年事已高,在厨房里总是躺在炉坑上。于是我和格奥尔基哥哥出外买桦木,到林子里去买这种木料来做天花板的大梁。天下着霍雨,蒙蒙细雨穿过阳光迅速落下来。我们同几个农夫乘着大车,起先沿着大道快跑,后来钻进了林子。树林在细雨和阳光中,光点鳞鳞,显得异常自在、幽美、静谧,尽管林中空地依然青绿,但已显得凋零,而且还积满了水……我还讲到一棵桦树。从上到下都挂满了枯黄的碎叶,农夫们笨拙地围着它转了一圈,打量了又打量,然后往粗糙得象爪子一般的手掌上吐了吐唾沫,抡起大斧,齐心协力地砍起黑白相间的杂色树干来。这时候,我多么惋惜这棵树冠阔大的桦树……“你真不能想象,一切都湿漉漉的,一切都在闪光和闪变!”我最后还向她吐露,我想根据此事写一本小说。她耸了耸肩:

  “得了,亲爱的,这有什么可写的!干吗老写天气呢?”
  音乐对于我来说是最复杂、最折磨人的一种欣赏。当她弹奏一段美妙的曲子时,我是多么地爱她!我的心里柔情似水,愿为她昂扬地牺牲自己,这温情弄得我多么疲惫不堪!我多么想长久地、长久地活下去啊!听她弹琴的时候,我常常想:“如果一旦我们分了手,我还能听得到她弹的音乐么!没有同她一起分享这种爱、这种快乐,我还将爱什么,为什么而快乐呢!”但是,听到我不喜欢的东西时,我不由要发表激烈的评论,这使得她大动肝火:
  “娜嘉!”她手松开琴键,猛然转过身来,喊隔壁房间的阿维洛娃。“娜嘉,你听,他在这儿胡说些什么!”
  “我还要说!”我嚷起来。“这几部奏鸣曲每一部都有四分之三是吵嚷嚷,乱糟糟的!嘿,从这里面能听到铁锹挖坟墓的声音!嘿,这里面既象是一群仙女在草地上舞动,又象是瀑布在喧嚣!仙女是我最厌恶的词儿之一!比报纸上‘孕育着的’这类陈词滥调更糟糕!”
  她自信对戏剧有狂热的爱好,而我却讨厌戏剧。我日益相信,男女演员的“才华”大都只不过是比一般人更鄙俗,更善于按最庸俗的方式把自己装扮成创作家、艺术家。所有这些永远充当媒婆的人都戴着一色的葱绿丝绸头巾,披着土耳其披肩,在季特·季特奇①们面前低三下四,忸忸捏捏,装腔作势,用甜腻腻的语调对他们说话,而季特·季特奇们则老是摆出傲慢自矜的架子,仰起身子,不是把必定伸开五指的左手捂在胸前,就是按在长下摆礼服的衣袋上,蠢猪一般的市长们和轻佻的赫列斯塔科夫们,用肚子里发出阴沉的嘶音说话的奥西普们②,令人作呕的列波季洛夫们,玩世不恭的纨绔子弟恰茨基们,还有法穆索夫们③,都一个劲地摆弄手指,而且翘起演员的活象李子的厚嘴唇;哈姆雷特们身穿持火炬出殡送葬者的大氅,头戴羽毛弯弯的帽子,眼睛描画成好色之徒的无精打采的样子,大腿裹着黑丝绒,脚掌平得象贫民。所有这一切简直令我恶心得直打哆嗦。而歌剧呢,里戈列托④腰弯得厉害,两只脚违反一切自然法则,永远分开站着,膝盖却并在一块!苏萨宁⑤翻着白眼珠望着天空,表情阴沉而又带点傻气,时断时续地高叫:“你升起来吧,我的朝霞!”《水仙女》⑥中,磨房主古怪地伸开枯柴一般的双手,尽管气得发抖,却没有摘下订婚戒指,他衣衫褴褛,好似被一群疯狗撕咬过!对于戏剧我们从来没有取得任何一致见解,没有任何相互让步,相互理解的可能性。有一次,一位省里的名演员来到奥勒尔,演出《狂人日记》⑦。他的长相象个姨娘,胡子却过分的拉杂,穿着病人服坐在病床上,长时间地一言不发,长得叫人难熬。他的表情开始又痴又喜,渐渐转为惊愕,接着慢而又慢地举起一个手指头,最后狠狠地伸出他的下巴,异常缓慢地用令人无法忍耐的腔调开始吐出一个音又一个音来:“今——天……”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啧啧称赞。于是第二天,他演柳比姆·托尔佐夫⑧,演得更精彩了。而第三天就扮演瓦灰色鼻子、浑身油污的马尔美拉陀夫⑨:“阁下,我岂敢向您陈诉?”还有一位女名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写信,她突然决定写一句生死攸关的话,于是急忙坐在桌旁,用一支没有墨水的笔往没有墨水的墨水瓶里蘸了一下,眨眼功夫就在纸上写了长长的三行字,然后塞进信封,掀响了铃,简短而干巴巴地吩咐应声进来的女仆说;“马上派人送去!”漂亮的女仆系着白围腰。每次散了夜戏之后,我都要和她互相争吵,直到深夜三点钟,闹得阿维洛娃不能人睡。我不仅诅咒果戈理的狂人、托尔佐夫和马尔美拉陀夫,也诅咒果戈理、奥斯特罗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

  “就算您是对的,”她呵斥道,脸色已经发白,眼睛发黑,显得格外妩媚。“不过,您干吗老是发这么大的火?娜嘉,你问问他!”
  我大叫大喊地回答道:“只因为我一听见演员把‘芳香’这个词念成‘帆一香’,我就准备掐死他!”
  我们之间这样的大喊大叫在每次与奥勒尔社交界聚会之后都要爆发一次。我竭力想与她分享我的敏锐观察所得的快乐,想以自己对周围的人的苛刻态度去影响她,使她同我在思想感情上发生共鸣。可是我绝望地看到,结果与我的愿望截然相反。我有一次对她说:
  “你可不知道,我有多少敌人啊!”
  “什么敌人?在哪儿?”她问。
  “各种各样的,到处都有:旅社里,商店里,大街上,车站上……”
  “这些敌人到底是谁?”
  “个个都是!小人可不少啊!要知道,连圣圣保罗也说过:‘凡肉体各有不同,人是一个样,兽又是一个样……’有些人简直令人害怕,走路时是那样迈着步子,是那样歪斜地支撑着身子,好象昨天才从四足动物中变过来似的。昨天我就跟着一个宽肩膀、体格健壮的警长沿博尔霍夫大街走了很久,眼睛一直盯着他那裹在大衣里的厚实的脊背和紧包在发亮的靴筒里的腿肚子。哼,我把那靴筒,那靴皮的交迭处,那结实的灰呢大衣,那衣带上的纽扣以及这个军容整饬、筋骨强壮的四十岁的言生盯得死死的!”

  “你好不害臊!”她厌恶地说,“难道你真是这样缺德,这样下流?我简直无法理解你。你这个人充满了一些离奇古怪的矛盾!”
  --------------------
  ①俄国剧作家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剧本《代人受过》中的人物。
  ②以上几人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剧本《钦差大臣》中的人物。
  ③以上几人是俄国作家格利鲍耶多夫的剧本《智慧的痛苦》中的人物。
  ④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所作的同名歌剧(亦译为《弄臣》)中的主人公。
  ⑤俄国作曲家格林卡的歌剧《伊万·苏萨宁》中的主人公。
  ⑥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作的歌剧。
  ⑦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作品。
  ⑧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喜剧《贫非罪》中的人物。
  ⑨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中的人物。
  九
  每天早晨我来到编辑部,看到衣架上她那件灰色皮大衣,就好象看到她本人,她的极其温柔的一部分,看到衣架下那双好看的灰套靴,就好象看到她最为动人的一部分,我的愉快和亲切之感就与日俱增。由于急不可耐地想见到她,我比其他人来得都早。我坐在办公桌旁,翻阅和修改地方通讯稿,阅读首都报纸,以此来编《本报讯》,还要把地方上的作者投寄来的短篇小说几乎重新改写一遍。我一边在工作,一边在谛听,在等待。终于,等来了急促的脚步声和裙子的窣窣声。她跑过来,神采奕奕,双手散发出清爽的气息,睡足了觉的眼睛炯炯放光,显得那么年轻,那么精力弥备。她匆匆向四周张望了一下,就着给我一吻。她有时也上客栈来看我,浑身带着冰冷的皮大衣气味和寒天的气息。我亲吻她那冻得好似苹果的脸蛋,搂住裹在皮大衣里面的她的暖和温软的身子。她挣脱开,笑着说:“松手,我是有事来的!”说着她按铃唤来侍役,指挥他打扫房间,还亲自动手帮忙……
  有一次,我无意中听到她同阿维洛娃在交谈。她们不知为何要晚上坐在餐室里公开议论我,大概以为我到印刷厂去了。阿维洛娃问:
  “丽卡,亲爱的,以后可怎么办呢?你知道我对他的态度。当然罗,他挺可爱,我明白,你被迷住了……以后可怎么办呢?”
  我仿佛掉进了万丈深渊。怎么,我只不过“挺可爱”,再没别的!她也只不过是“被迷住了”!
  回答还更令人寒心;
或许您还会喜欢:
古都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千重子发现老枫树干上的紫花地丁开了花。“啊,今年又开花了。”千重子感受到春光的明媚。在城里狭窄的院落里,这棵枫树可算是大树了。树干比千重子的腰围还粗。当然,它那粗老的树皮,长满青苔的树干,怎能比得上千重子娇嫩的身躯……枫树的树干在千重子腰间一般高的地方,稍向右倾;在比千重子的头部还高的地方,向右倾斜得更厉害了。枝桠从倾斜的地方伸展开去,占据了整个庭院。它那长长的枝梢,也许是负荷太重,有点下垂了。 [点击阅读]
啤酒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赫邱里-波罗用欣赏的眼光有趣地打量着刚被引进办公室的这位小姐。她写给他的信,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要求见他一面,没提任何别的事。信很简短,语气也很认真,唯有坚毅有力的字迹,可以看出这位卡拉-李马倩是个年轻活泼的女性。现在,他终于见到她本人了──高挑,苗条,二十出头。她是那种任何人都会忍不住多看一眼的女人,身上穿的衣服很昂贵,裁剪也很合宜。她的眉生得相当方正,鼻梁挺直而有个性,下巴坚毅果决。 [点击阅读]
宠物公墓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2
摘要:耶稣对他的门徒说:“我们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门徒互相看看,有些人不知道耶稣的话是带有比喻含义的,他们笑着说:“主啊,他若睡了,就必好了。”耶稣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说:“拉撒路死了……如今我们去他那儿吧。”——摘自《约翰福音》第01章路易斯·克利德3岁就失去了父亲,也从不知道祖父是谁,他从没料想到在自己步入中年时,却遇到了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人。 [点击阅读]
小逻辑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为了适应我的哲学讲演的听众对一种教本的需要起见,我愿意让这个对于哲学全部轮廓的提纲,比我原来所预计的更早一些出版问世。本书因限于纲要的性质,不仅未能依照理念的内容予以详尽发挥,而且又特别紧缩了关于理念的系统推演的发挥。而系统的推演必定包皮含有我们在别的科学里所了解的证明,而且这种证明是一个够得上称为科学的哲学所必不可缺少的。 [点击阅读]
恐怖的隧道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1金秋10月,天气分外晴朗。一辆公共汽车正在沿着关门公路向南行驶。秋田直治坐在车中最后一排的座位上,他知道车马上就要驶到关门隧道了,透过宽大明亮的车窗玻璃,他看到深秋时的天空湛蓝而高远,没有一丝浮云。往日,北九州市因为是一座工业城市,所以上空总是被浓烟笼罩着,空气污染的十分厉害。就连与它相邻的部分地区也被污染了,香川县的坂付市,远远望去,它上空墨色的污浊气体象一片拖着长尾的薄云。 [点击阅读]
悖论13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听完首席秘书官田上的报告,大月蹙起眉头。此刻他在官邸内的办公室,正忙着写完讲稿,内容和非洲政策有关。下周,他将在阿迪斯阿贝巴①公开发表演说。坐在黑檀木桌前的大月,猛然将椅子反转过来。魁梧的田上站在他面前,有点驼背。“堀越到底有甚么事?是核能发电又出了甚么问题吗?”堀越忠夫是科学技术政策大臣。大月想起前几天,他出席了国际核能机构的总会。“不,好像不是那种问题。与他一同前来的,是JAXA的人。 [点击阅读]
新月集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2
摘要:我独自在横跨过田地的路上走着,夕阳像一个守财奴似的,正藏起它的最后的金子。白昼更加深沉地投入黑暗之中,那已经收割了的孤寂的田地,默默地躺在那里。天空里突然升起了一个男孩子的尖锐的歌声。他穿过看不见的黑暗,留下他的歌声的辙痕跨过黄昏的静谧。他的乡村的家坐落在荒凉的边上,在甘蔗田的后面,躲藏在香蕉树,瘦长的槟榔树,椰子树和深绿色的贾克果树的阴影里。 [点击阅读]
无影灯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第一章01“今晚值班不是小桥医师吗?”做完晚上7点的测体温、查房,返回护士值班室的宇野薰一边看着墙上贴着的医师值班表一边问。“那上面写着的倒是小桥医师,可是,听说今晚换人了。”正在桌上装订住院患者病历卡片的志村伦子对阿薰的问话头也没抬地回答说。“换人了,换的是谁?”“好像是直江医师。 [点击阅读]
暮光之城3:月食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谨以此书献给我的丈夫,潘乔感谢你的耐心、关爱、友谊和幽默感以及心甘情愿在外就餐也感谢我的孩子们,加布、塞斯及艾利感谢你们使我体验了那种人们甘愿随时为之付出生命的爱火与冰①有人说世界将终结于火,有人说是冰。从我尝过的欲望之果我赞同倾向于火之说。但若它非得两度沉沦,我想我对仇恨了解也够多可以说要是去毁灭,冰也不错,应该也行。 [点击阅读]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因为坊间出现了好几种《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的偷印版,所以我现在决意在法国印行这种六十法郎的廉价的大众版,我希望这一来定可满足欧洲大陆读者的要求了。但是,偷印家们——至少在美国——是猖厥的。真版的第一版书从佛罗伦斯寄到美国不到一月,在纽约业已有第一版的偷印版出卖了。这种偷印版与原版第一版,拿来卖给不存疑心的读者。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