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1Q84 BOOK1 - 1q84读后感——你羡慕 你鄙夷 我卷起短裙去该去的地方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村上春树今年引爆了日本。
  据说是这样的:5月29日,《1Q84》在日本上市,12天内狂卖百万册,书店全部断货,整个6月都不得不在醒目位置标明“再次入货未定”,出版社救火般仓皇加印,7月初销售过200万册,以至于日本国内媒体异口同声称之为,“傻卖”与“过热”的“社会现象”。《1Q84》狂卖热潮甚至波及到了书中所提及的管弦乐CD唱片,几乎一夜之间就销售一空,连奥威尔的陈年旧作《1984》都搭上了便车,销量一路飙升&helli;&helli;
  火爆至斯,自不免让人好奇心大炽,粉村上如我,当然更是亟盼一睹。可是,引进《1Q84》一事偏偏山重水复疑无路。据透露,已跟村上合作多年的上海译文出版社,尽管“豁出去”地将报价提高到了罕见的50万美元,但仍然在版权争夺战中败北了。一民营公司以高达百万美元的报价胜出,但事后考虑到恐难收回成本,试图讨价还价,遂引发不快而至搁浅&helli;&helli;如此这般,《1Q84》中文版俨然成了久候不至的戈多。
  什么时候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现在还不得而知。为免等得蛋疼,索性*从淘宝上购来了繁体竖排本,急不可待地一头扎了进去。
  起初以为,这肯定该是个很“好看”的故事。都畅销到那种程度了,没道理会不“好看”嘛。没想到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儿。

  首先是,这次的村上,固然还是经典的奇异迷幻、莫名其妙的村上,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一嗅即知非其不能为也,但较之过往那种时深时浅、时快时慢的节奏,此番却大有九浅才一深、慢至实在不能慢了才快一下的意思,刻意得就跟书里的天吾在嗨咻时故意算数学题来延长嗨咻时间一般。其次是,留下迷一般的“空白”部分以形成神秘性*和阅读快感,固然从来都是村上的标签之一,但这次的未完成空间似乎也忒多了些,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太监帖”——书还没完、来年再续,汗。还有就是,恁啰嗦,很多句子,不知是担心读者的理解能力跟不上还是怎么的,车轱辘般来回说了无数次,或者别有良苦用心,但至少个人没能领悟到妙处何在,尤其受不了很多句子下面还要点点点点点的,哪意思啊?这些句子都很精彩很重要很中心思想,所以就索性*先替读者给点点出来,省得大家再自个儿找笔来划线了?
  倒不是说故事不好。沉住气、调整好频率,自有销魂处。其实,较之早年“且听风吟”式的那种虚无、潇洒劲儿,个人本来就更钟意“拧发条鸟”式的悲伤、绝望感。而这次的《1Q84》在这一点上尤有过之,不仅天吾和青豆这两个主人公都经历过不幸的童年,小说中登场的所有人物几乎都是身心俱裂、创剧痛深,“暴力以种种名义贯穿物理空间与人的存在之间的空白地带,有如空气之蛹,无孔不入,畅行无阻”。只是多少有些诧异,这样一个与其说是引人入胜莫如说是多少有些晦涩深沉的故事,何以能够吸引日本数百万普通读者趋之若鹜?

  一出版社的朋友给我答疑说,那倒也没啥奇怪的,“因为人家的读者跟我们的读者不在一个水准上。在日本地铁里,5个人就有5个人读书看报;在台湾,5个人就有3个人读书看报;在香港,5个人中有两个人读书看报;而在国中的地铁里,5个人中往往有两个人在讲话,另外3个人在听他们讲话。”再汗。
  那也罢了,反正不读书又不会死人。让个人更汗的其实是,已翻译村上作品20多年、号称“对村上作品了如指掌”的林少华,对《1Q84》的评价是,“很多问题,连他自己都没有想明白,变得很暧昧含混,连基本的是非观都没有了。”
  很多问题,村上诚然没有想明白,废话那,除了上帝谁能想明白所有问题?但说《1Q84》没有基本的是非观,那就太扯淡了,村上此番传达善、美的那种意图,清晰可见,以流血的头去撞体制之墙的态度,如同他在耶路撒冷发表的那个关于“墙与蛋”的著名演说般,更前所未有的决绝。如果林先生所谓“基本的是非观”指的是绝对意义层面上的——譬如“玩一|夜|情的女人肯定就不是好女人”这种,那我无话可说。可是,人的是与非、善与恶,从来都不能以1+1=2这种命题来衡量,人之所以为人,动人之处皆在于此,诚如书里的青豆所发出的绝望质问,“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遗传基因的运载体的话,我们之中众多的分子为什么还要以复杂、奇妙的形态,漫步人生之长途呢?!”是故,个人非但不反感、反而格外偏爱书里那个大玩一|夜|情、还SM的女警察,无关是非,只因她拥有真实的伤痕累累的灵魂。

  我想说的其实是,今天这个世界,一堵下临深渊上抵高山的巨大的墙,无处不在,太多太多的人把墙视作朋友,紧紧地贴到它身上,把它当作靠山,求它保护自己,可是这墙却一直是我们的仇敌,一直是。村上选择,像《1Q84》第一幕里的青豆那样,在午后的阳光下、死一般停滞不动的高速公路上,跳下车,在看客们交织着羡慕与微鄙的目光中穿行,她要赶路,她忍住羞耻,捋起短裙,跳过铁栅栏,去她想去的地方。我钟意这样的村上,远胜过身上贴满了爵士乐、鸡尾酒标签的所谓“小资教父”的那个。
或许您还会喜欢:
福尔赛世家三部曲2:骑虎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0
摘要: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一章在悌摩西家里人的占有欲是从来不会停止不前的。福尔赛家人总认为它是永远固定的,其实便是在福尔赛族中,它也是通过开花放萼,结怨寻仇,通过严寒与酷热,遵循着前进的各项规律;它而且脱离不了环境的影响,就如同马铃薯的好坏不能脱离土壤的影响一样。 [点击阅读]
福尔赛世家三部曲3:出租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0
摘要:这两个仇人种下的灾难的祸根使一对舛运的情人结束掉生命。——《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一章邂逅一九二○年五月十二号的下午,索米斯从自己住的武士桥旅馆里出来,打算上考克街附近一家画店看一批画展,顺便看看未来派的“未来”。他没有坐车。自从大战以来,只要有办法可想,他从来不坐马车。 [点击阅读]
秘密花园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玛丽·伦诺克斯被送到米瑟斯韦特庄园她舅舅那里,每个人都说没见过这么别扭的小孩。确实是这样。她的脸蛋瘦削,身材单薄,头发细薄,一脸不高兴。她的头发是黄色的,脸色也是黄的,因为她在印度出生,不是生这病就是得那病。她父亲在英国政府有个职务,他自己也总是生病。她母亲是个大美人,只关心宴会,想着和社交人物一起寻欢作乐。 [点击阅读]
空中疑案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9月的太阳烤得布尔歇机场发烫。乘客们穿过地下通道,登上飞往克罗伊登的“普罗米修斯”号航班,飞机再过几分钟就要起飞了。简-格雷落在了后面,她匆忙在16号座位上坐定。一些乘客已经通过中门旁的洗手间和餐厅,来到前舱。过道对面,一位女士的尖嗓音压过了其他乘客的谈话声。简微微撅了撅嘴,她太熟悉这声音了。“天啊,真了不起。……你说什么?……哦,对……不,是派尼特。 [点击阅读]
窄门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第一章“你们尽力从这窄门进来吧。”——《路加福音》第13章24节。我这里讲的一段经历,别人可能会写成一部书,而我倾尽全力去度过,耗掉了自己的特质,就只能极其简单地记下我的回忆。这些往事有时显得支离破碎,但我绝不想虚构点儿什么来补缀或通连:气力花在涂饰上,反而会妨害我讲述时所期望得到的最后的乐趣。 [点击阅读]
笑面人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维克多-雨果于一八○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诞生在法国东部伯桑松城。雨果的父亲,西吉斯贝尔-雨果,本是法国东部南锡一个木工的儿子,法国大革命时他是共和国军队的上尉,曾参加过意大利和西班牙战争,在拿破仑时期晋升为将级军官。雨果从童年起就在不停的旅游中度过,他的父亲西吉斯贝尔-雨果把妻子和孩子从一个驻扎地带到另一个驻扎地。 [点击阅读]
等待戈多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这是一部两幕剧。第一幕,主人公流浪汉爱斯特拉冈(简称戈戈),和弗拉基米尔(简称狄狄),出现在一条村路上,四野空荡荡的,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他们自称要等待戈多,可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 [点击阅读]
纯真年代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作者:蒲隆美国文学批评家菲利普·拉赫夫把美国文学中典雅和粗犷这两种不同的流派形象地称为“苍白脸和红皮肤”。这两种流派不仅写作风格相异,而且题材也不同:“苍白脸”多写上流社会,“红皮肤”则多写下层民众。当然两派作家的家庭出身和社会经历也大相径庭。 [点击阅读]
罗杰疑案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弗拉尔斯太太于16日晚(星期四)离世而去。17日(星期五)早晨八点就有人来请我去。我也帮不了什么忙,因为她已死了好几个小时了。九点过几分我就回到了家。我取出钥匙打开了前门,故意在大厅里磨蹭了一会,不慌不忙地把帽子和风衣挂好,这些都是我用来抵御初秋晨寒的东西。说老实话,我当时的心情非常沮丧忧愁。我并不想装模作样地认为,我能够预料今后几周将要发生的事。 [点击阅读]
罪与罚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0
摘要:在彼得堡贫民区一家公寓的五层楼斗室里,住着一个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他正在经历着一场痛苦而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要确定自己是属于可以为所欲为的不平凡的人,还是只配做不平凡的人的工具的普通人。他原在法律系就学,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现在靠母亲和妹妹从拮据的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钱维持生活。他已经很久没有交房租了。近来,房东太太不仅停止供给他伙食,而且催租甚紧。这时他遇见了小公务员马尔美拉陀夫。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