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1Q84 BOOK1 - 1q84 book1 读后感——伪史是民众的鸦片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伪史是民众的鸦片——读村上春树的《1Q84》
  中岛一夫
  周刊读书人 6月26日
  到6月9日已过百万,这惊人的销量,可能借了村上春树获“耶路撒冷文学奖”的势头。获奖演说的开头,村上春树说自己“在说谎”,小说家是“编织谎言的高手”,说谎说得好,更能揭示真实,打上新的灯光,把真实照亮。
  他的新作《1Q84》要揭示的真实,到底是什么呢。他在访谈里讲,“实际上今天的这个世界,不是幻想的世界,不是假定的世界,是没有现实了。可以说,我们是在错误的世界里生存。”
  “错误的世界”是说近如9•11之后的世界,说远点是冷战终结后的世界。就是说共产主义溃败的同时,世界丢掉了现实。正因此,作家用千页编织的“谎言”,要指出的正是那“真实”。
  就像轨道已经并到别的方向,我们已经拐到了“错误的世界”里。像要作此说明,小说里写到,天上有两个月亮,但几乎没人觉得不对劲。因此我们就必须回到改变世界的1984年,把那时世界的“真实”广而告之。但因为我们已经在“错误的世界”里了,语言不能自如的讲述真实,这时,谎言,也就是小说的语言就成了必要。新手小说家“深绘里”(ふかえり/Fukaeri, 深田绘里子/Fukada Eriko的简称)跟“天吾”就作了主人公(另一个叙述主体“青豆”只存在于“天吾讲的故事”里)。改变了的世界,就称为“1Q84”。

  但为什么要是1984年呢。奥威尔的《1984》把斯大林主义写成寓言,说“老大哥”(big brother)一样的独裁者将要登场。而五三年斯大林死后,经过五六年的倒斯大林运动,到八四年时再看,那“真实”早就不在了。“已经没有老大哥那出戏了。”
  取而代之上得台来的叫做“小人们”(little eole),戏也就成了《1Q84》。“小人们” 住在森林里,在其之前都没有做过历史的主体,但随着斯大林主义的倒掉,“历史唯物论/正史”成为过去,他们就陆续越过边境(森林)出来,拿出自己的主张,这不妨看作是“弱势群体”(minority)的隐喻。那之后,“小人们”就像病毒一样侵入正史,将伪史运动扩散到全世界。这样1984年就被改成了 “1Q84年”。
  然而,“小人们要大干一把的时候,反对小人们的力量也自动出现了”,这就是深绘里跟天吾的出场。
  深绘里写了小说《空气蛹》,把“小人们”的存在昭于天下,而天吾为了让小说脍炙人口,给小说加以润色*。他这个人物,把“夺走正确的历史”看成是犯罪(天吾=天皇制?或者是指主张维持天皇制的三岛由纪夫写的《天人五衰》?因此本作才要写成三岛《丰饶之海》一样的四卷本么)。但为时已晚,正史显然已经无法复原了,对天吾来说,能做的只有“以毒攻毒”——成为病毒的“抗体”来维持世界的“均衡”,为此就必须让《空气蛹》广为人知。

  “空气蛹”是“小人们”传播伪史时必用的工具,它生产“认知者”(erceiver)和“受信者”(receiver)的搭档。他们生于“蛹”,他们把“小人们”的历史传的越广,“小人们”的统治也就越牢固。
  所谓“空气”,既是这种伪史运动的现实写照,也暗示着,这一运动很接近于倡导与自然共生存的生态主义,以及原始共产制的有机农业合作社(“青豆”在小说里也给人这种“空气/自然/有机农业”的感觉。青豆的名字就带着“绿色*”,她是从汽车尾气弥漫的首都高速上走下来的。“小人们”第一次出现的地方,也是一个山梨县山区里的“先驱合作社”)。
  这样就可以肯定,这部作品参考的是1968年革命转变成生态主义,精神追求,超自然等等的这一“真实”历史。“深绘里”的父亲“深田保”本来是毛|泽|东主义者,领导一个有机农业合作社,但不久当了邪教领袖。与此相似的是津村乔(曾与奥姆真理教头目麻原有密切往来)从毛|泽|东主义活动家转向了气功,生态主义,还有太田龙从托洛茨基转向边缘群体的研究,生态的原始共产制,以及法西斯式的犹太-阴-谋史观。然后,深绘里从“先驱合作社”跑出来投奔的那个文化人类学家“戎野”,就应该是指网野善彦,他对此史观有过很大影响;还有一位谷川健一,他把60年安保斗争牺牲者桦美智子说成是替罪羊(“小人们”是从死掉的山羊的嘴里出来的)。

  如此,各个记号都标着线索但又没有明确的记叙,像猜谜游戏一样把问题丢给大家,让人来写无数本研究书,正是作家的设计。本作品,就如你所见,是把1968年以后的伪史运动(参照絓秀实的《1968年》。其实这书就是主要的材料来源,包皮皮括题目)当作主题。了解这些就够了。
  书中的问题为续作埋下许多伏笔,但是答案也大多都能预料了。不用说,其主题,就是作家写《underground》调查奥姆真理教事件时,为了弄清事件起因,追溯各种言说的过程中得来的。
  然而,跟著名的“说谎者悖论”无关:这些叙事本来就是“谎言”,并不能揭透“真实”。现在这个伪史的空间里,早就没有“真实”了。小说家如果因此惊恐,震撼,真诚面对作品的不可能,然后,也许不会说“小说家在说谎”。
或许您还会喜欢:
质数的孤独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爱丽丝·德拉·罗卡讨厌滑雪学校。她讨厌在圣诞假期也要一大早七点半就起床,她讨厌在吃早餐时父亲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同时一条腿在餐桌下面焦躁地抖个不停,仿佛在催促她说:“快吃!”她讨厌那条会扎她大腿的羊毛连裤袜,讨厌那双让她手指不能动弹的滑雪手套,讨厌那顶勒住她的面颊、同时又用铁带扣卡住她下巴的头盔,也讨厌那双特别挤脚、让她走起路来像只大猩猩的滑雪靴。“你到底喝不喝这杯奶?”父亲再一次逼问她。 [点击阅读]
邦斯舅舅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一谈及巴尔扎克,人们首先会想到他的《高老头》、《欧叶妮·格朗台》、《幻灭》,而《邦斯舅舅》恐怕就要稍逊一筹了。然而,我们却读到了也许会令中国读者意外的评论。安德烈·纪德曾这样写道:“这也许是巴尔扎克众多杰作中我最喜欢的一部;不管怎么说,它是我阅读最勤的一部……我欣喜、迷醉……”他还写道:“不同凡响的《邦斯舅舅》,我先后读了三、四遍,现在我可以离开巴尔扎克了,因为再也没有比这本书更精彩的作品了。 [点击阅读]
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1我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我的童年幸福快乐。我有一个可爱的家庭和宅院,一位聪颖耐心的保姆;父母情意甚笃,是一对恩爱夫妻和称职的家长。回首往事,我感到家庭里充满了欢乐。这要归功于父亲,他为人随和。如今,人们不大看重随和的品性,注重的大多是某个男人是否机敏、勤奋,是否有益于社会,并且说话算数。至于父亲,公正地说,他是一位非常随和的人。这种随和给与他相处的人带来无尽的欢愉。 [点击阅读]
阿甘正传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朋友:当白痴的滋味可不像巧克力。别人会嘲笑你,对你不耐烦,态度恶劣。呐,人家说,要善待不幸的人,可是我告诉你——事实不一定是这样。话虽如此,我并不埋怨,因为我自认生活过得很有意思,可以这么说。我生下来就是个白痴:我的智商将近七十,这个数字跟我的智力相符,他们是这么说的。 [点击阅读]
马克吐温作品集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1868年在纽约采访州长竞选的素材写成的一篇政治讽刺小说。作者以夸张的漫画式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美国社会中竞选的种种秽事丑闻,揭露了竞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这篇小说以独立党候选人“我”的自白与大量的新闻、匿名信等引文的对照构成完整的故事,用犀利、夸张、含蓄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腐败政治的愤怒谴责。 [点击阅读]
高老头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伏盖公寓一个夫家姓伏盖,娘家姓龚弗冷的老妇人,四十年来在巴黎开着一所兼包皮容饭的公寓,坐落在拉丁区与圣·玛梭城关之间的圣·日内维新街上。大家称为伏盖家的这所寄宿舍,男女老少,一律招留,从来没有为了风化问题受过飞短流长的攻击,可是三十年间也不曾有姑娘们寄宿;而且非要家庭给曲生活费少得可怜,才能使一个青年男子住到这儿来。 [点击阅读]
魔山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一《魔山》是德国大文豪托马斯·曼震撼世界文坛的力作,是德国现代小说的里程碑。美国著名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对《魔山》的评价很高,他于一九三○年看了这部书后曾说:“我觉得《魔山》是整个欧洲生活的精髓。”确实,它不愧为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一九二九年托马斯·曼获诺贝尔文学奖,《魔山》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评论界公认的事实。二关于托马斯·曼,我国读者并不陌生。 [点击阅读]
1973年的弹子球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喜欢听人讲陌生的地方,近乎病态地喜欢。有一段时间——10年前的事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逢人就问自己生身故乡和成长期间住过的地方的事。那个时代似乎极端缺乏愿意听人讲话那一类型的人,所以无论哪一个都对我讲得十分投入。甚至有素不相识的人在哪里听说我这个嗜好而特意跑来一吐为快。他们简直像往枯井里扔石子一样向我说各种各样——委实各种各样——的事,说罢全都心满意足地离去了。 [点击阅读]
ABC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在我的这本记叙性的书中,我摒弃了常规,仅仅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我亲自处理过的一些案件和勘查过的现场,而其它章节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写的。我希冀读者相信书中的情节是真实的。虽然在描述各种不同人物的思想及感情上过于细腻,可是我保证,这都是我当时精细的笔录。此外,我的朋友赫尔克里.波洛还亲自对它们进行过校对。 [点击阅读]
H庄园的一次午餐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埃莉诺·凯瑟琳·卡莱尔,您被指控于本年七月二十七日杀害了玛丽·杰勒德。您是否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埃莉诺·卡莱尔笔直地站立着。她那傲然高昂的头、生气勃勃的蓝色眼睛使人惊讶。她的头发像煤炭一样乌黑。修剪应时的眉毛形成两条细线。法庭笼罩在一片沉闷而紧张的寂静中。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