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1Q84 BOOK1 - 1q84 book1 书评——我们的1q84——入口,平行,100%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1q84简体中文版终于来了。最近村上前译者林少华先生与现译者施小炜先生分别有一个动作:即林先生最新的精彩博文答记者问,以及施小炜先生几乎沉默着参加了1q84简体中文版首发会。简单说,应该低调的高调了,应该高调的低调了。这符合我对两位译者的一贯看法。
  林少华先生并不是第一次搞这种答记者问,单就针对这本1q84。从他对本书的评价能略微感觉到他内心的一些流动,虽不至于细微,但比起一贯低调为人,治学的施小炜,则明显了许多。
  依然用最简单的话说,林教授对1q84的评价不算高。怎么不高?现不铺开,只说相似性*。举个例子,在答记者问中,林少华拿了《海卡》里的琼尼与《1q84》的深田保比较,不一而足。单拿相似性*来说,我恐怕能举出更多的例子。比如天吾与里让我想到《舞舞舞》中的“我”与“雪”,天吾与母亲让我想到《海卡》里的田村卡夫卡与佐伯,佐伯的形象甚至与“蝴蝶夫人”的优雅性*暗暗相合,太多了。我的感觉是:单就人物塑造来说,1q84是村上对自己小说生涯的一次总结。1q84里的人物是丰富的,它几乎涵盖了村上在原先小说里的众多人物形象并加以全面升级,它让读者既觉得新鲜,又似曾相识。
  再来看施小炜先生参加的北京首发会,太好评价了。低调。就是低调。在处在如此微妙的当口,施小炜的言语谨小慎微,不多不少。还有几点值得注意:比如,施小炜在发言开头说自己的声音不太好听向在坐读者起立道歉;又比如,施小炜在访谈之中故意让话给止庵与梁文道。后者更有意思,也更能反映出前者——按说译者对本书是最有发言权的,那为什么施小炜先生一再让话给两位旁观者呢?
  不言自明。
  依此,在追忆往昔,拿出林氏翻译化境之说与施小炜批驳林氏误译纰漏,我想每个人都会存有一个判断力了。
  另外,值得一说的还有本书的简洁。拿到这本南海出版社的《1q84》,给我的感觉就是干净。翻开书页一看,还是干净。施小炜先生没有做序言,一开头便是1q84,简洁的让我兴奋。
  试想:如果此书又流入林氏之手,能有如此简洁简单?恐怕不会。依照林少华先生的惯例,序言恐怕是不会少,比村上本人更长的个人简历恐怕也不不会少。
  值得读者注意的还有译者施小炜对村上若干处词汇出处的介绍,这里不再列举,有心的读者自会留意到。

  到此,再回头想想那些反施的同志,真叫人不太理解。实际上我也一直存有一个疑问:我们到底注意的是译者还是作者?一本译书的价值到底更多的体现在译者的再发挥还是作者本原的自然?
  我不太理解,倒真希望那些反施的同仁有空告知我。
  以下是一些粗陋的见解,含剧透。
  1 他们的入口——怎么进入1q84
  按顺序,先说青豆。事情发生在出租车上。通过那首亚纳切克似乎平淡无奇的《小交响曲》,青豆率先发难,问出了一句:到底会有多少人能在仅听了几句的情况下就说出这是1926年亚纳切克创作的《小交响曲》?
  从音乐创作来说,这类似一个主导动机。从1984乐章走入1q84乐章的动机。青豆认识到自己此刻的特殊,并随着小说的发展最终认同了自己的特殊。村上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由《小交响曲》开始,青豆的1984开始混沌起来,继而她因不错失杀人时间走入高速公路的紧急通道(她特殊的选择即刻便招来闲杂人等的围观),发现了“不该出现”的警察半自动式手|枪。这一系列事件如醍醐灌顶,让青豆越发怀疑起是自己出了问题还是这个世界出了问题——正如梁文道在首发会上拿《黑客帝国》做例一般,再拿出村上曾刻意修饰的阿尔法城,一切似乎呼之欲出——这个世界出了什么问题,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尚不清楚。
  值得注意是——青豆进入时的身份是特殊的,她是一位女杀手。这是村上故意埋伏的。
  再看天吾。天吾进入的契机更明显,即他通过改写深绘里的那篇《空气蛹》。至此,天吾的人生开始迈入他所预料不到的未知之中。《空气蛹》里的描述到底有多少是现实性*的?小小人是真实的吗?这些未解之谜都成了天吾飞蛾扑火的动机,但却不是最大的。
  最大的秘密是深绘里。这位好似《凉宫春日》中长门有希和《eva》中三无少女鼻祖凌波丽似的角色*,几乎存在着宅男不得不喜爱的理由——脸蛋漂亮,眸子真诚而深邃,胸脯很大(囧,实际天吾正是一枚宅男)。她不加修饰语的说话路数与对常识的误读让人很难不对其产生兴趣。当然,还有她何以如此说话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天吾进入时的身份也是特殊的,他是一位作家的枪手。所以,从社会司法角度看,两位“救世者”都不是会被社会认同的角色*。他们几乎都在用脆弱的蛋壳敲打着已融入世俗的,由毒瘤熔铸的大门。

  2 平行
  村上的双线叙事总是让我想到威廉福克纳的多线叙事。每一部分的展现都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并埋伏了很多谜团。例如阅读本书就总让我想起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当然,从村上本人的阅读习惯看,我是找不到福克纳的。算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来自植入1q84的宗教性*——它包皮皮含了很多宗教性*的因素,暗喻日本奥姆真理教的庞大团体,对宗教的细腻解释,甚至巴赫。有如哥特式建筑拱起的尖顶——巴赫的出现,以及他所带来的二重性*(巴赫代表的巴洛克音乐巅峰的极限化的数字排列——天吾对数字的喜爱,以及巴赫实际在巴洛克时代的隐匿——他是那个时代的先行者同时又是“平庸者”)可以看出本书在叙述,列举时的慎重,其中还可能包皮皮含隐喻。
  巴赫先说到这。
  我对1q84双线最直观的感觉是村上在一边造梦,一边圆梦。他借书中人物小松的口,说出了一句重要的话——越是把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描述的准确,便越受读者的喜爱。这个观点我基本同意。现在看,至少有两个重要的象征性*事物在1q84 book1的半边(天吾部分)进行了描述——两个月亮以及小小人(它们无一例外都存在于两个文本里,深会里的《空气蛹》,以及天吾正在创作的小说),当然,在现实世界它们应该都是不可能存在的。而就是这两个重要的象征性*事物,村上让他们相继出现在了青豆的1q84中——不只一次,青豆看到了两个月亮。而且我们几乎可以把两个月亮的出现当作1q84合理化的一种解释。至于小小人,我们都知道在book1中,它借一位受尽宗教凌虐的小姑娘的躯体“实实在在” 的出现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一边是构思,一边是诠释,这可能不光是两位主角一动一静的体现,还是一种写作上的思路,即双线带来的真实,虚幻,以及其渐渐融化的边界线。
  3 100%
  村上在早年曾写过100%的女孩,短小精悍。那如果把这样纯私人化的爱情故事放置在现如今这样一个大容器里——这个异化了的1q84中,会怎么样呢?
  从故事的悬念上看,是很足的。即,两位100%男孩女孩在多年之后再如何得以相见?这里面藏着村上对小说人物的动机把控。

  从叙事上来看,青豆是比天吾凌厉的。虽然天吾的身板也不差,但比起喜爱踢流氓下部的青豆来说,是差了那么一些的。比如说青豆的紧急出口事件,如果换置在天吾身上呢?当然,这种假设有些荒诞,但至少能证明,青豆是更具推动剧情进展的角色*。
  但从双方互相找寻的主动与被动性*来看,天吾则是比青豆更积极的角色*。我们从青豆与亚由美的对话中能多次感到——青豆对曾拯救过自己的天吾,是充满爱意和想象的。如果不是环的自杀(其也可看成是青豆变得积极的原因),天知道青豆将会当多久的处女。进一步说,青豆把爱与性*的进一步分离,似乎也可以看成是把灵魂完全交给天吾的准备。
  但即使如此爱着天吾,青豆也是打算“按兵不动”的。为什么——因为她在等,按照青豆的想法,她认为他们早晚会通过一个未知之桥联系在一起,她要做的就是等待天吾(在这儿补充1q84 book3的一个细节,青豆被迫困囿在“暗无天日”的房间之中,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天吾的出现)。
  而在找寻对方的路上,天吾无疑是走的更远的。书中第一段描写天吾念起青豆是在地铁上,他看到的一对母女。此后村上不吝篇幅,展示了大段情节细叙两人的过往。
  其中一个细节特别值得注意,更可以看作是此后天吾找寻青豆的动机。即青豆在临别之前与天吾的握手。
  细心阅读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情况多次发生在深绘里与天吾身上。这个和青豆有着相似背景(深受宗教荼毒的童年,以及同样离家出走的姿态)的女孩,会不会是天吾在找寻青豆时的一个重要人物呢?
  我认为,是会的。天吾对深绘里的主动牵手是从不排斥的,甚至勾起了他纯精神上的鼓舞与享受,很难说这种感觉具体是什么——但恐怕,里面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于对当年青豆的移情。而从天吾主动拯救深绘里的姿态去看,深绘里似乎不仅仅承担揭露宗教本质的重任。
  深绘里会不会成为天吾与青豆相见的重要介质,她会不会成为双线叙事的焦点(正像《海边卡夫卡》里的佐伯),以致把两位主角最后引入一流呢?
  这种可能或许只有1%。但在她和天吾的握手中,让我看到了100%。
或许您还会喜欢:
诺贝尔的囚徒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本书何以成为20世纪的一部经典小说呢?它的主题既不是战争,也不是异化——这两者乃是20世纪里小说的主要题材。卡尔-杰拉西的《诺贝尔的囚徒》(Cantor’sDilemma)之所以堪称经典,是因为它首次真实地描写了科学家的生活和道德观念。而在刚刚过去的那个狂暴动荡的世纪里,科学技术是最富有创造力的领域。卡尔-杰拉西是一个极富叙事技巧的作家,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科学家——他自诩为“口服避孕药之母”。 [点击阅读]
谍海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唐密·毕赐福在公寓过厅里把外套脱下,相当小心的挂在衣架上。他的动作很慢,帽子也很小心的挂在旁边的钩子上。他的妻子正在起居间坐着,用土黄色的毛线织一顶登山帽,他端端肩膀,换上一脸果敢的笑容,走了进去。毕赐福太太迅速的瞥他一眼,然后,又拼命的织起来。过了一两分钟,她说:“晚报上有什么消息吗?”唐密说:“闪电战来了,万岁!法国的情况不妙。”“目前的国际局势非常沉闷。”秋蓬这样说。 [点击阅读]
贝姨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八三八年七月中旬,一辆在巴黎街头新流行的叫做爵爷的马车,在大学街上走着,车上坐了一个中等身材的胖子,穿着国民自卫军上尉的制服。在那般以风雅为人诟病的巴黎人中间,居然有一些自以为穿上军服比便服不知要体面多少,并且认为女人们目光浅陋,只消羽毛高耸的军帽和全副武装,便会给她们一个好印象。这位第二军团的上尉,眉宇之间流露出一派心满意足的神气,使他红堂堂的皮色和着实肥胖的脸庞显得更光彩。 [点击阅读]
贵宾室的怪客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当浅见光彦决定乘坐“飞鸟”号豪华游轮去作环球航海旅游时,最吃惊的莫过于他自己了。“飞鸟”号是日本最大的豪华游轮,即使只住最便宜的“普通间”,作一次环球旅行所需的费用也大约要花上三百万日元。这是个几乎可以让浅见昏厥的数字。他一直认为这是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另一个世界的话题,所以,当乘坐“飞鸟”号真真切切地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浅见的感受就好像是在做一个不祥的梦。 [点击阅读]
贵族之家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0
摘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一八一八——一八八三)占有一席光荣的位置。而在他的全部文学作品中,长篇小说又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屠格涅夫是俄罗斯和世界文学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奠基者之一,他的长篇小说给他带来了世界声誉。他的六部长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的中心主题:与作家同时代的俄罗斯进步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屠格涅夫既是这些知识分子的编年史作者,又是他们的歌手和裁判者。 [点击阅读]
赫塔米勒短篇集
作者:佚名
章节:3 人气:0
摘要:1他已经死了。也许他还活着。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着。我知道他再也不来了。每当铁皮咯吱作响的时候,每当我看见白色的树皮或者看见某人手中拿着一块手帕的时候,我就会浮想连翩,我就会想起我没有看见的某种事物。也许我应该想那些映入我的眼帘的事物,但是我不敢想。谁能告诉我必须想多久才能牢记那幕惨剧呢?怎样做才能从我的脑海中抹去对它的记忆呢?我不知道我应该看外部世界的白树皮还是应该潜沉于内心世界之中。 [点击阅读]
追风筝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卡勒德·胡赛尼(Khaled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执业。《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目前已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 [点击阅读]
通灵女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1十岁的香樱里还不懂得“烦躁”这个词,所以,她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只能认为“烦死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她自己也记不清楚了。虽然并非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如此,但是,每天早晨起床时、吃饭时、上学时,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总是挥之不去。每当这时候,母亲对待香樱里的惟一方法,就是说她,“什么呀,睡迷糊了吗?”香樱里自己也想:是呀,是睡迷糊了吧。 [点击阅读]
采果集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吴笛译1如果你吩咐,我就把我的果实采满一筐又一筐,送到你的庭院,尽管有的已经掉落,有的还未成熟。因为这个季节身背丰盈果实的重负,浓荫下不时传来牧童哀怨的笛声。如果你吩咐,我就去河上扬帆启程。三月风躁动不安,把倦怠的波浪搅得满腹怨言。果园已结出全部果实,在这令人疲乏的黄昏时分,从你岸边的屋里传来你在夕阳中的呼唤。 [点击阅读]
野性的呼唤
作者:杰克·伦敦
章节:13 人气:0
摘要:它目睹了人与人、狗与狗、强者与弱者之间冷酷无情和生死争斗,于是为了生存,它学会了只求活命、不顾道义的处世原则,变得凶悍、机智而狡诈。最后,在森林中狼群的呼唤下,巴克狼性*复萌,逃入丛林,重归荒野。在小说中,杰克·伦敦运用拟人手法,把狗眼中的世界及人类的本质刻画地淋漓尽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现实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客观现实。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