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莫言《红高粱家族》 - 莫言《红高粱家族》——第02节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父亲从高粱根下挖起一块黑土,用手搓得精细,撒在黄表纸上。爷爷把三种物质拌匀,连同那张黄表纸,拍在伤口上。父亲帮着爷爷把那根肮脏不堪的绷带扎好。
  父亲问:“爹,疼得轻点了吗?”
  爷爷活动了几下胳膊,说:“好多了,豆官,这样的灵丹妙药,什么样的重伤也能治好。”
  “爹,俺娘那会儿要是也敷上这种药就不会死了吧?”父亲问。
  “是,是不会死……”爷爷面色阴沉地说。
  “爹,你早把这个药方告诉我就好啦,俺娘伤口里的血咕嘟咕嘟往外冒,我就用黑土堵啊堵啊,堵住一会儿,血又冲出来。要是那会儿加上高粱白粉和枪子药就好啦……”
  爷爷在父亲的细言碎语中,用那只伤手往手枪里压子弹;日本人的迫击炮弹,在村子的围上炸起了一团团焦黄的烟雾。
  父亲的勃郎宁手枪压在日本洋马肚子下边了。在下午最后的搏斗中,父亲拖着一杆比他矮不了多少的日本马枪,爷爷还用着那支德国造“自来得”手枪。连续不断地射击,使本来就过了青春年华的这支“自来得”迅速奔向废铁堆。父亲觉得爷爷的手枪筒子都弯弯曲曲地抻长了一节。尽管村子里火光冲天,但高粱地里,还是呈现出一派安恬的宁静夜色。更加凄清的皎皎月光洒在魅力渐渐衰退的高粱萎缩的头颅上。父亲拖着枪,跟着爷爷,绕着屠杀场走着,滋足了血的黑土像胶泥一样,陷没了他们的脚面。人的尸体与高粱的残躯混杂在一起。一汪汪的血在月下闪烁着。模糊的狰狞嘴脸纵横捭阖,扫荡着父亲最后的少年岁月。高粱棵子里似乎有痛苦的呻吟声,尸体堆中好象有活物的蠕动,父亲想唤住爷爷,去看看这些尚未死利索的乡亲。他仰起脸来,看到我爷爷那副绿锈斑斑、丧失了人的表情的青铜面孔,把话儿压进了喉咙。
  在特别关键的时刻,父亲总是比爷爷要清醒一些,他的思想可能总是浮在现象的表面,深入不够,所以便于游击吧!爷爷的思想当时麻木地凝滞在一个点上,这一点或许是一张扭歪的脸,或许是一管断裂的枪、一颗飞躜着的尖头子弹。其它的景物他视而不见,其它的声音他听而不闻。爷爷这种毛病或特点,在十几年后,发展得更加严重。他从日本北海道的荒山僻岭中归国之后,双目深不可测,盯住什么就像要把什么烧焦似的。父亲却永远没达到这种哲学的思维深度。一九五七年,他历尽千难万苦,从母亲挖的地洞里跑出来时,双眼还像他少年时期一样,活泼、迷惘、瞬息万变,他一辈子都没弄清人与政治、人与社会、人与战争的关系,虽然他在战争的巨轮上飞速旋转着,虽然他的人性的光芒总是力图冲破冰冷的铁甲放射出来,但事实上,他的人性即使能在某一瞬间放射出璀璨的光芒,这光芒也是寒冷的、弯曲的,羼杂着某种深刻的兽性因素。
  后来,爷爷和父亲绕着屠杀场转了十几个圈子的时候,父亲悲泣着说:“爹……我走不动啦……”
  爷爷从机械运动中醒过来,他牵着父亲后退几十步,坐在没浸过人血的比较坚硬干燥的黑土上。村子里的火声加剧了高粱地里的寂寞清冷;金黄色的微弱火光在银白的月光中颤抖。爷爷坐了片刻,像半堵墙壁样往后倒去。父亲把头伏在爷爷的肚子上,朦胧入睡。他感觉到爷爷那只滚烫的大手在轻轻抚摸着自己的头,父亲想起十几年前在奶奶怀中吃奶的情景。

  那时候他四岁,对奶奶硬塞到他嘴里的淡黄色乳防房产生了反感。他含着酸溜溜硬梆梆的乳十头,心里涌起一股仇恨。他用小兽一样凶狠的眼睛上望着奶奶迷幻的脸,狠狠地咬了一口。他感到奶奶的乳防房猛一收缩,奶奶的身体往上一耸。一丝丝甜味的液体温暖着他的口腔。奶奶在他屁十股上用力打了一巴掌,然后把他推出去。他跌倒了,坐起来,看着奶奶那个像香瓜一样垂着的乳防房上一滴滴下落的艳红的血珍珠,眼中无泪,干嚎了几声。奶奶痛苦地抽搐着,眼泪乱纷纷溢出。他听到奶奶骂他是个恶狼崽子,跟那个恶狼爹是一样的畜牲。父亲后来才知道,就是他四岁那一年,爷爷在爱着奶奶的同时,又爱上了奶奶雇来的小姑娘——已经长成了漆黑发亮的大姑娘恋儿。父亲咬伤奶奶时,爷爷因厌烦奶奶的醋劲,在邻村买了一排房屋,把恋儿接去住了。据说我这个二奶奶也不是盏省油的灯,奶奶惧他五分——这都是以后一定要完全彻底说清楚的事情——二奶奶为我生过一个小姑姑,一九三八年,日本兵用刺刀把我小姑姑挑了,一群日本兵把我二奶奶给轮奸了——这也是以后要完全彻底说清楚的事情。
  爷爷和父亲都困乏极了,爷爷感到他臂上的枪伤在蹦蹦跳跳,整条胳膊火烫。爷爷和父亲都感到他们的脚胀满了布鞋,他们想象着让溃烂的脚晾在月光下的幸福,但都没有力气起身把鞋扒掉了。
  他们躺着,昏昏沉沉似睡非睡。父亲翻了一个身,后脑勺子搁在爷爷坚硬的肚子上,面对星空,一缕月色照着他的眼。墨水河的喑哑低语一波波传来,天河中出现了一道道蛇状黑云,仿佛在蜿蜒游动,又仿佛僵化不动。父亲记得罗汉大爷说过,天河横缠,秋雨绵绵。父亲只见过一次真正的秋水,那时候高粱即将收割,墨水河秋水暴涨,堤坝决裂,洪水灌进了田地和村庄,在皇皇大水中,高粱努力抻着头,耗子和蛇在高粱穗子上缠绕盘踞着。父亲跟着罗汉大爷走在临时加高的土围子上,看着仿佛从天外涌来的黄色大水,心里惴惴不安。秋水经久不退,村里的百姓捆扎起木筏子,划到高粱地里去,用镰刀割下生满绿色芽苗的高粱穗子。一捆捆湿漉漉的、暗红的、翠绿的高粱穗子,把木筏子压得随时都要沉底的样子。又黑又瘦赤脚光背戴着破烂斗笠的男人,十字劈叉站在筏子上,用长长的木杆子,一左一右地用力撑着,筏子缓慢地向土围子靠拢。村里街道上也水深及膝,骡马牛羊都泡在水里,水上漂着牲畜们稀薄的排泄物。如果秋阳夕照,水面上烁金熔铁,远处尚未割掉头颅的高粱们,凸出水面一层金红。大群的野鸭飞翔在高粱头上,众多的翅膀搧起阴凉的风,把高粱间的水面吹出一片片细小的皱纹。父亲看到高粱板块之间,有一道明亮宽阔的大水在缓缓流动,与四周漶漫的黄水形成鲜明的界限,父亲知道那是墨水河。撑筏子的男人们大口喘着气,互相问讯着,慢慢地向土围子靠拢,慢慢地向爷爷靠拢。一个青年农夫的筏子上,躺着一条银腹青脊的大草鱼,一根柔韧的细高粱秸子穿住草鱼的腮。青年农夫把草鱼提起来向围子上的人炫耀。草鱼有半截人高,腮上流着血,圆张着嘴,用呆滞的眼睛悲哀地看着我父亲……

  父亲想到,那条大鱼怎样被罗汉大爷买回,奶奶怎样亲手把鱼剖肚刮鳞,烧成一大锅鱼汤,鱼汤的鲜美回忆勾起父亲的食欲。父亲坐起来,说:“爹,你不饿吗?爹,我饿了,你弄点东西给我吃吧,我要饿死啦……”
  爷爷坐起,在腰里摸索着,摸出三夹零六颗子弹。爷爷从身边找到那支手枪,拉开枪栓,压进一条子弹,一松栓子弹上膛,勾一下机,啪啦一声响,一粒子弹飞出膛。爷爷说:“豆官,咱们……找你娘去吧……”
  父亲一惊,尖利地说:“不,爹,俺娘死啦,咱还活着,我肚子饿,你带我去找点东西吃。”
  父亲把爷爷拖起来。爷爷自言自语地说着:“到哪里去?到哪里去?”父亲牵着爷爷的手,在高粱棵子里,一脚高一脚低,歪歪斜斜,仿佛是奔着挂得更高、更加寒如冰霜的月亮走。
  尸体堆里,响起一阵猛兽的咆哮。爷爷和父亲立即转身回头,看到十几对鬼火一样闪烁的绿眼睛和一团团遍地翻滚的钢蓝色的影子。爷爷掏出枪,对着两只绿眼一甩,一道火光飞去,那两只绿眼灭了,高粱棵子里传来垂死挣扎的狗叫。爷爷连射七枪,一群受伤的狗在高粱丛中、尸体堆里滚来滚去。爷爷对着狗群打完了所有的子弹,没受伤的狗逃窜出几箭远,对着爷爷和父亲发出愤怒的咆哮。
  爷爷的自来得手枪射出的最后几粒子弹飞行了三十几步远就掉在了地上。父亲看到弹头在月光中翻着筋斗飞行,缓慢得伸手就可抓住。枪声也失去了焦脆的青春喉咙,颇似一个耄耄之年的老头子在咳嗽吐痰。爷爷举起枪来看了一下,脸上露出悲痛惋惜的表情。
  “爹,没子弹啦?”父亲问。
  爷爷和父亲从县城里用小山羊肚腹运载回来的五百发子弹,在十几个小时里已经发射完毕。好象人是在一天中突然衰老一样,枪也是在一天中突然衰老。爷爷痛感到这支枪越来越违背自己的意志,跟它告别的时候到了。
  爷爷把胳膊平伸出去,仔细地看着月光照在枪面上反射出的黯淡光彩,然后一松手,匣子枪沉重落地。
  那些绿眼睛的狗又向尸体聚拢过来,起初还畏畏惧惧,绿眼睛里跳着惊惧的火花,很快,绿眼睛消失,月光照着一道道波浪般翻滚的蓝色狗毛,爷爷和父亲都听到了狗嘴的巴咂声和尸体的撕裂声。
  “爹,咱到村里去吧。”父亲说。
  爷爷有点犹豫,父亲拉他一把,他就跟着父亲走了。
  村里的火堆多半熄灭,断壁残垣中,暗红的余烬发散着苦热,街上热风盘旋,浊气逼十人,白烟和黑烟交织成团,在烧焦的、烘萎了的树梢间翻腾。木料在炭化过程中爆豆般响着,失去支撑的房屋顶盖塌下,砸起冲天的尘烟和火烬。土围子上、街道上,尸体狼藉。我们村子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它原先是一片蛮荒地,荆榛苇茅丛生,狐狸野兔的乐园,后来有了几架牧人的草棚,后来逃来了杀人命犯、落魄酒徒、亡命赌棍……他们建造房屋,开垦荒地,拓扑出人的乐园,狐狸野兔迁徙他乡,临别时齐声发出控诉人类的鸣叫。现在它是一片废墟了,人创造的,又被人摧毁。真正的现在的它是在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悲喜参半的忧乐园。当一九六○年黑暗的饥馑笼罩山东大地时,我虽然年仅四岁,也隐隐约约地感觉到,高密东北乡从来就没有不是废墟过,高密东北乡人心灵里堆积着的断砖碎瓦从来就没有清理干净过,也不可能清理干净。

  那天晚上,所有的房屋都烟飞火灭之后,我家那几十间房屋还在燃烧。我家的房子燃烧时放出一些翠绿的火苗和一股醉人的酒味,潴留多年的酒气,都在火中升腾起来。蓝色的房瓦在大火中弯曲变形,呈现暗红色,疾速地、像弹片一样从火中飞出来。火光照着爷爷花白的头发,爷爷的满头黑发,在短短的七天里,白了四分之三。我家的房盖轰隆隆塌陷下去,火焰萎缩片刻,又疯蹿得更高。父亲和爷爷都被这一声巨响震荡得胸闷气噎。这几十间先庇护了单家父子发财致富后庇护了爷爷放火杀人又庇护着奶奶爷爷罗汉大爷与众伙计们多少恩恩怨怨的房屋完成了它的所谓的『历史的使命』。我恨透了这个庇护所,因为它在庇护着善良、麻醉着真挚的情感的同时,也庇护着丑陋和罪恶。父亲,一九五七年,你躲在我家里间屋里那个地洞里时,你每日每夜,在永恒的黑暗中,追忆流水年月,你至少三百六十次想到了我们家那几十间房屋的屋盖在大火中塌落的情景,你想到你的父亲我的爷爷在那时刻想到了什么,我的幻想紧追着你的幻想,你的幻想紧迫着爷爷的思维。
  爷爷看到这房屋的塌陷的感觉,就像当初爱上恋儿姑娘后,愤然拋弃我奶奶另村去住,但后来又听说奶奶在家放浪形骸与“铁板会”头子“黑眼”姘上一样,说不清是恨还是爱,说不清是痛苦还是愤怒。爷爷后来重返奶奶的怀抱,对奶奶的感情已经混浊得难辩颜色和味道。他们感情上的游击战首先把自己的心脏打得千疮百孔最后又把对方打得千疮百孔。只有当奶奶在高粱地里用死亡的面容对着爷爷微笑时,他才领会到生活对自己的惩罚是多么严酷。他像喜鹊珍爱覆巢中最后一个卵一样珍爱着我父亲,但是,已经晚一点了,命运为他安排的更残酷的结局,已在前面路口上,胸有成竹地对他冷笑着。
  “爹,咱的家没了……”父亲说。
  爷爷摸着父亲的头,看着残破的家园,牵着父亲的手,在火光渐弱月光渐强的街道上无目标地蹒跚着。
  村头上,一个苍老淳朴的声音问:“是小三吗?怎么没把牛车赶来?”
  爷爷和父亲听到人声,倍觉亲切,忘了疲乏,急匆匆赶过去。
  一个弓着腰的老头,迎着他们上来,把眼睛几乎贴到爷爷脸上打量着。爷爷对老头那两只警觉的眼睛不满意,老头嘴里喷出的铜臭气使爷爷反感。
  “不是我家小三子。”老头子遗憾地晃晃脑袋,坐回去。他的屁十股下边堆了一大堆杂物,有箱、柜、饭桌、农具、牲口套具、破棉絮、铁锅、瓦盆……老头坐在小山一样的货物上,像一只狼守护着自己的猎物。老头身后的柳树上,拴着两头牛犊子,三只山羊,一匹小毛驴。
  爷爷咬牙切齿地骂道:“老狗!你给我滚下来!”
或许您还会喜欢:
没有语言的生活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王老炳和他的聋儿子王家宽在坡地上除草,玉米已高过人头,他们弯腰除草的时候谁也看不见谁。只有在王老炳停下来吸烟的瞬间,他才能听到王家宽刮草的声音。王家宽在玉米林里刮草的声音响亮而且富于节奏,王老炳以此判断出儿子很勤劳。那些生机勃勃的杂草,被王老炳锋利的刮子斩首,老鼠和虫子窜出它们的巢四处流浪。王老炳看见一团黑色的东西向他头部扑来,当他意识到撞了蜂巢的时候,他的头部、脸蛋以及颈部全被马蜂包围。 [点击阅读]
花田半亩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2
摘要:我们教的中文,是主张从良好情怀的心里发芽的中文。这样的一颗心,田维无疑是有的。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她目光里那一种超乎她年龄的沉静,对于我们都意味着些什么了。经常与死神波澜不惊地对视的人,是了不起的人。田维作为中文女学子,之所以对汉字心怀庄重,我以为也许还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要写,就认认真真地写。而且,当成一次宝贵的机会来对待。这令我不但愀然,亦以肃然,遂起敬。 [点击阅读]
莫言《生死疲劳》
作者:莫言
章节:59 人气:2
摘要:《生死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 [点击阅读]
蝉翼传奇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楔子死亡白先生无疑是武林中最有名望的人。白先生的名望不在于他的武学造诣,而是在于他的人格。无论黑白两道,无疑,对白先生曾经在沙场上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忠烈所折服。更叫人敬仰的,白先生血战胡虏十二次后,竟视功名如蔽物,而甘心退隐江湖做个升斗小民。谁对白先生都只有敬佩的分!可是,白先生竟然被人暗算在他居住的玉星居!白先生之死,无疑是武林中最震撼的事。更叫人骇然相告的,是楚老五的判断。 [点击阅读]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雾茫茫一在冬季里,偏僻的葫芦坝上的庄稼人,当黎明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一天的日子就开始了先是坝子上这儿那儿黑黝黝的竹林里,响起一阵吱吱嘎嘎的开门的声音,一个一个小青年跑出门来。他们肩上挂着书包,手里提着饭袋;有的女孩子一边走还一边梳头,男娃子大声打着饱嗝。他们轻快地走着,很快就在柳溪河上小桥那儿聚齐了。 [点击阅读]
韩寒《零下一度》
作者:韩寒
章节:43 人气:2
摘要:我1982年出生在一个小村庄。童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是那里的广阔天地造就了我以后一向的无拘无束。现在想想小时候真的很开心,夏天钓龙虾,冬天打雪仗。但人不会永远留在童年,6岁那年我去镇上念小学。小学的我,品学兼优,还当过三好学生。那时起,我开始读课外书,嗜书如命。一到晚上,我就窝在被子里看书,常常看到半夜,真是佩服自己的这双眼睛百看不坏,视力向来绝佳。 [点击阅读]
Q版语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从前啊,有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七个白雪公主和一个小矮人,而且白雪公主们爱穿着高叉泳衣去打猎(哎呀,不好……不好意思啊,作者又跑题了。真是低能且变态!)。森林里住着一只美若天仙的猪妈妈,(听猪五郎说的)猪妈妈生了三只可爱的猪娃娃。猪娃娃一天天长大了,猪妈妈想,该是他们独立生活的时候了。猪长大了,都是要独立谋生的。于是在孩子们生日这天,她把三只小猪叫到身边。 [点击阅读]
三家巷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公历一千八百九十年,那时候还是前清光绪年间。铁匠周大和他老婆,带着一个儿子,搬到广州市三家巷来住。周大为人和顺,手艺精良,打出来的剪刀又好使,样子又好,真是人人称赞。他自从出师以后,就在西门口一间旗下人开的正岐利剪刀铺子里当伙计,几十年没换过东家。他老婆也贤德勤俭,会绣金线,手艺也很巧。夫妇俩省吃俭用,慢慢就积攒下几个钱来,日子倒也过得满欢喜。 [点击阅读]
余华《兄弟》
作者:余华
章节:70 人气:2
摘要:《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点击阅读]
余华《活着》
作者:余华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前言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点击阅读]